生態意識與歷史的結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生態意識與歷史的結

1987年11月01日
作者:楊憲宏

自從前年中共想在三峽建水壩的事受海外學人不斷為文反對後,中共現代化的過程,可能給中國大陸自然生態、生活環境帶來什麼樣的衝擊,已引起世界關心全球性環境工作者的嚴重關切。注意這事件發展的過程,國外的環境方面的雜誌,已有愈來愈多的報導、研究,正密切監看著中國大陸的變化,他們也準備隨時向中共提出警告。

最近,一篇發表在《環境》雜誌的文章《毛澤東後時代的中國環境政策》,作者Lester Ross就指出,「在經濟上的發展成功,可能的代價是環境品質的迅速下落,中國的官員與學者認為,情況已有改善,但他們的分析傾向於缺乏前瞻眼界,並以不典型的甚至是錯誤的例子,以偏概全」(…tend to lack perspective and make overly sweeping generalizations from isolated cases that may be atypical or even mistaken)。

缺乏前瞻眼界,這是多麼熟悉的字眼。30年來,我們在臺灣也已充分的領教了這種情境。大陸今天正不折不扣的拷貝著臺灣經驗中最沒知識、最不負責任的部分。


一向堅稱中國大陸為中華民國領土的國民黨政府,在這塊土地正面臨空前的浩劫時,竟不曾給予任何主動的聲援,也不曾為土地請命而抗議。

因此,中共打算在大亞灣建核能發電廠,香港居民發動百萬居民簽名反對建廠時,在臺灣的國民黨,也沒有任何行動,連最起碼的口惠,聲援香港人都沒有。

三峽建水壩的事,國民黨的人可能會覺得國父在《建國大綱》中已有主張,而撤退來臺之前,國民黨政府在民國36年時,還曾有三峽建壩之議,也就是有名的「薩凡奇計劃」;他們感到開口困難。

大陸正在力爭上游,落後20、30年的經濟,需要早日趕上世界的水平,經濟成為最高的「命令」,是可以想像得到的。再加上,美國的跨國公司近年來正積極物色他們的新開發目標,中國大陸今天的局面確為他們的上上之選。

美國是第二次大戰後享用全球資源最多的國家。美國的人口只佔全世界的5%,卻是全球35%已開發資源的享用者。而這個數目的維持,必須靠美國的跨國公司在海外,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的開發,一方面跨國公司可以從開發中的工程得到利益,一方面可以從這些國家的開發得到美國所要的資源。中共今天的情境正是:擁有大量未開發資源,沒有好的開發技術,更重要的是,他們沒有整體國土開發、規劃的觀念。長江三峽的建水壩案,整個開發的藍圖落在不懂中國土地文化的美國跨國工程顧問公司的手中,這是今天大陸開發資源者最大的罪愆。因為在跨國公司的利益考量下,他們不曾注意三峽水壩建後,200公尺的水淹沒下,是怎樣的中國歷史,而三峽建壩將會帶給下游數千公里的居民什麼樣的禍害,美國人是不關心的。大陸今天的領導者,則還在瘋狂開發的迷夢中,做著「四個現代化」的幻想。


人類建水壩的歷史並不很長,尤其是大型的水壩,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有的,已完成的工程幾乎部成了「大型災難」,其中以埃及尼羅河上游的亞斯旺水壩的問題最為典型。這個水壩的儲水量大小約等於臺灣石門水庫的800倍。這樣的超級巨物,今天成了埃及的禍患根源,幾千、幾萬年來尼羅河下游的生態環境因為上游的水被截斷,而完全改變,每年不但農業凋蔽,並且傳染病蔓延。看到這種大水庫的罪惡,連當年世界建壩祖師爺薩凡奇,恐怕也會搖頭,時至今日,他末必敢再有三峽建壩的「壯志」。

亞斯旺水庫已成了世界各國建大水庫的警惕。可是中共的領導班子顯然沒有這樣的視野,也就是沒有「前瞻眼界」。而令人覺得遺憾的是,美國跨國公司是很明白這個道理的,他們唯利是圖,當錢不讓,更不曾向大陸的領導人,提示任何的警告。

在海外學者的反對下,中共已暫停三峽計劃,但並不是不做,而是想等反對的聲勢下降了之後再做。這種心態與策略,與國民黨政府對付民間反對興建核能四廠,如出一轍。

國民黨在中共三峽建壩案、大亞灣建核電廠案,都保持緘默,這也許提供了一部分解答的可能。因為國民黨也曾動念開發三峽,因為國民黨自己也在建核電廠。

過失20年,這些問題,因為兩岸資訊阻絕,因此,臺灣對中共約不當開發,可以置身事外,可以在「政治的中國」實際的敵對上,不關心「文化的中國」的生與死。住在臺灣的人,因為資訊的阻絕,造成與大陸情感上疏離。因此,民間並未給國民黨任何的壓力,讓國民黨光說一些政治八股「還我河山」,對「河山」並未真正關心。這些年來,民間非但不能給國民黨壓力,而且還讓國民黨好過,把問題的爭點老擺在國民黨最容易,也最喜歡對付的獨立、統一問題上。在兩岸之間,關山難度的時代,這樣的發展,的確有現實的無奈,的確有歷史的悲劇的必然。


到大陸探親的社會活動,成為臺灣居民的生活例常之後,這些歷史的結,將會有巨量的變動。大陸資訊將成了往後10年內,臺灣居民最最熱切關注的題目,從前一年上不到腦門一次的「大陸」,今後將成每天的話題。這是文化的重大革命。

過去約20年間,這樣的事情,其實一直發生在臺灣赴美的留學生身上。許多長在臺灣的孩子,到美國之前,所知道的大陸就是人吃樹皮,水深火熱的地方,避之唯恐不及。對大陸略有認識的年輕一代,大陸對他而言,也不過是父母住過、或到過的地方,一個風光美極的地方。到了美國之後,細讀中國的一切,從英文的資訊中逐漸發現他是中國人,他是關心中國的,大陸不再只是一個風景,是文化的依靠,是歷史的根部。許多知識分子是經過這種的憂傷旅程,回歸到「文化的中國」的自我定位的。在臺灣受教育的年輕時代,無法體會出他與對岸的那片大地,有什麼關係。這是文化上的失根,傍徨於斷層文化。30年來,國民黨統治下的新生代,所面臨的正是:不能太愛臺灣,因為可能會被看成是「臺獨」支持者;也不能太愛中國大陸,看看大陸長江黃河風景錄影帶,還要偷偷看,否則有「通匪」的問題。這樣的不健康環境下成長的一代,當然只好去愛美國,去愛日本。滿街的速食少年、儂儂女孩,是怎麼來的?難道不是主掌多年來文化走向的執政者的責任?腦子裡只有紐約、東京的孩子,是不可能愛這塊他生長的土地的。而所謂中國人的認同,更只有日漸淺薄。

大陸探親是有助於臺灣居民內心革命的。從土地的親近,自然的思考「文化中國」的生活必然。那位當年在臺灣當過縣議員、縣長、立法委員的臺灣民主運動老將黃順興先生,曾寫下《歷史的證言──大眾心聲的忠實反映》,在這本書的封底,說明他離開臺灣前的生活是「在彰化縣養豬」。黃順興先生現在正以當年讓國民黨大感痛苦的見證力與批判力,從環境的公害、農業的視野,給中共巨大的壓力。他去大陸之前,曾動過心臟手術,一名惡病之後的臺籍老人,到底是什麼力量使他覺得,他有護衛中國土地的責任?當年下降在這名「在彰化縣養豬」的老臺灣人身上的志氣,今後勢必成為一股社會潮流。

從土地的中國,文化的中國出發,許多兩岸多年迴避的問題,都必須面對,那些主張「一個中國」的政客,今後要拿出「牛肉」來,不能再以政治敵對作為事事置身事外的藉口。

原載1987年11月《當代》雜誌第19期

※ 本文轉載自《公害政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