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的禍因】教室裏的汽車噪音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被忽略的禍因】教室裏的汽車噪音

1985年09月29日
作者:楊憲宏

學校為了讓學生交通方便,一向希望公共汽車就在學校的四週設置站牌,在想到這層方便時,大概沒人同時想到,日後公車的煞車起動,會為教室帶來可怕的噪音干擾。

設計學校的人總是以操場為中心,然後把教室圍在最外層,也是最靠馬路的地方,這種本來是「理所當然」的設計,現在已被噪音專家認為是管制學校噪音重大的「先天性」缺憾。

幾年來不少學者專家提出交通噪音干擾中小學生學習環境的警告,但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似乎只是「少數幾所學校」的問題而已,這次「臺北市中小學校園噪音管制之對策」,對臺北市194所學校所作的調查,終於清楚的指出,70%以上學校教室的「交通噪音」已達到老師講課再怎麼提高嗓門都無法抵消的程度,造成學生學習的嚴重干擾。

負責這些調查工作的專家,淡江大學都市設計與環境規劃研究中心研究員喻臺生指出,他們發現已有相當多的學校在一間4、50人的教室內,必須使用麥克風或用調頻收音機來擴音。

中小學老師,一般教課聲音可以達60至65分貝,再拉高嗓門,教師的喉嚨就無法支撐。交通噪音到達教室後達65分貝以上的學校有65所,其中有14所還超過70分貝,8所超73分貝,教師簡直像是站在臺北火車站前教書。

教師無法順利傳達授業內容,學生更無法順利學習。這次的調查已把學生的抱怨心聲傳達出來,84%的學生閱讀與思考受影響,62%的學生聽力受影響。這是十分可慮的教育環境。

如何解決呢?相信這是最頭痛的一個問題。這個月桃園大園國小才完成的教室防音實驗性設施,他們防的是飛機噪音。一名噪音專家走訪大園國小之後說:「這裏的噪音是很嚴重,但畢竟是間歇性的,臺北的中小學全天候連續性的噪音,恐怕更值得關心。」

教室防音設施,所能解決的問題其實很有限。桃園大園國小的實驗性設施已顯露很多可見的缺陷,一名防制噪音工程專家指出,通風問題與噪音問題是無法兼顧的。教室想隔噪音,通風就不會好。想通風好,噪音就無法阻絕。

要達到教室通風與阻隔噪音兩全的辦法只有採用類似「無響室」的方法,四周堵死,以空氣調節送風,但這種設施的成本與用電費用,總不是中小學校可能負擔的。

如何讓教室遠離音源,恐怕是目前唯一可以嘗試的辦法。把公車站牌遷離學校周圍,改變學校周圍紅綠燈的操作方式,控制交通流速流量,盡量讓行車能以低噪音狀況通過,在學校周圍嚴格執行禁鳴喇叭。至於無法改善的教室,則只好變更用途。

衛生署環保局噪音管制小組已經在為交通工其噪音控制草擬標準,但這些標準恐怕也只能適用的新出廠的車輛。對解決教室噪音的幫助不大。

目前研究單位已經列出噪音極嚴重,必須馬上解決的學校名單,可是有效辦法與龐大經費將使問題落入兩難的局面。一名噪音防制專家說:「誰來出錢恐怕才是解決噪音問題的最大難關。」

原載民國74年9月29日聯合報第3版

※ 本文轉載自《另一個公害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