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輸血的人今後應該注意了。從輸血後,至少在6個月內應嚴密注意自己身體的變化。在這期間即便是輕微的發燒、感冒症狀也應該去醫院檢查。因為經血庫檢驗不含B型肝炎病毒的血液,並不代表輸血就是「安全」。
愛死症病毒肆虐各地之後,把多年來驗血問題中,較重大的、醫師普遍不願多談的「輸血安全問題」整個「燃燒」起來。
臺大醫院院長林國信是血液學專家。他感慨說:「血中有太多我們不知道的東西。」他所說的「東西」包括愛死症病毒在內的多達經由血液傳染的病原體。日前的檢驗技術還無法解決這些潛伏性的問題。
一、20年前,我們對血液知道不多的時代,血液的副作用經常被談論的只有血型問題,知道臺灣的B型肝炎血中帶原率達17%之後,才逐漸發展出檢驗的模式,作為篩選捐血者的血。
解決了輸血B型肝炎問題之後,幾十年來「非A非B型肝炎」一直是輸血安全問題的死角,防不了。至目前為止,仍未發展出檢查「非A非B型肝炎」的方法。因此經捐血中心「檢驗」過的血,並不保證絕不出問題。
現在愛死症又加入了「無力檢驗項目」之列,目前的試劑大都是針對「愛死症病毒抗體」,而不是直接對病毒檢驗,所得的結果極難有肯定的「特異性」,林國信說:「況且方法也沒有標準化。」造成判讀檢驗結果極大的干擾。
更可慮的是,愛死症並不是「無力檢驗項目」的「最後一名」,它的後面可以寫出一長串的病毒名稱,這張「黑名單」有多長,沒人知道。
這列「黑名單」中以「成人T淋巴球白血症」 (ATL)最值得擔心,以目前已知的臺灣地力性研究,ATL恐怕比愛死症還更值得注意。
臺大醫院不久前發表篩選捐血中心血液愛死症病發抗體在2、3‰;但臺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潘以宏教授所做的ATL血清流行病調查,指出ATL的抗體陽性率是9.9‰,比愛死症高多了。
ATL病毒可以經由血液傳染,並且是已證明第一個可以引起癌症的病毒。
除了ATL之外在黑名單上,還有可以引起肝炎的巨細胞性病毒、EB病毒、近年來不斷發現有致癌可能或致命可能的「慢病毒」。
血液原是「不潔」之物,幾乎所有的感染,最後總會駐留在血中。幾年來越來越多發現指出,許多病可以潛伏的血中不發病,像ATL與愛死症的「帶菌者」,更有許多病如致人癡狂的阿載魔氏症,或部分老年性癡呆症有相當長的病原體潛伏期。
這些已知的與更多未知的菌體都可能潛伏在人體血液中。林國信表示,日前捐血中心所收集的血,年輕學生、軍人多,也許比較健康一點;即使如此,去年捐血中心捐得的血單由他們「簡單」的篩選,不合格率已高達13%。
假如再加上其他檢驗,不合格率又會是多少呢?沒人敢做預測。但「檢驗的錢」卻鐵定可以預測一定是高得嚇人。
衛生署醫政處長葉金川也覺得「輸血安全問題」會愈來愈棘手,他說:「我只能『相對的』說:血庫的血是比外國進口及血牛的血安全。」但同時,除防止B型肝炎外沒人能保證血庫的血的安全性。
私立綜合外科醫院目前許多仍使用著來路不明的賣血人的血,這些血液只經血型檢驗就輸入人體,連起碼的B型肝炎檢驗都沒有;部分大醫院的急診室在緊急用血時,也經常出現相同狀況。雖然說在救命時刻「考慮不了那麼多」,葉金川說:「我們仍很介意醫院出現這樣的輸血方式。」
輸血問題包含重重危機,林國信說:「的確令人有生活在危險的環境中的感覺。」血液專家如是說:「能夠不輸血就不要輸血,萬不得已輸血了,也應仔細注意是否有異常變化。」這是面對如此危險的血液,又不得不依靠它來救命的情況下,醫生與病人亟需共有的認識。
原載民國74年9月4日聯合報第3版
※ 本文轉載自《另一個公害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