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化正悄悄在台灣蔓延? | 環境資訊中心

沙漠化正悄悄在台灣蔓延?

2006年06月19日
作者:黃鳳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1994年12月的聯合國第49屆大會中,訂定每年的6月17日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 6月5日的世界環境日,今年的主題正好是「莫使旱地變荒漠」,突顯及强調人類目前所緊迫面臨的環境問題。

過度開發造成沙漠化

地球表面陸地超過40%屬於降水稀少的旱地,而全球人口的1/3,也就是有近20億人生活在乾旱地區。更為重要的是,許多居住在乾旱地區的人們一直生活在貧困中,而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使得旱地沙漠化的腳步在繼續惡化。

沙漠化成因複雜,主要是指土地因為氣候變化或人類過度開發、不當農耕放牧、過度開發地下水、濫伐植物,竭澤而漁使土地逐漸變得乾旱,土壤層土質惡化,有機物質消失。近年來頻頻發生的沙塵暴,使得人們對荒漠化的問題更加憂心。人們無視大自然的規律,進行盲目的開發,諸如:19世紀中2、30年代,美國在西部草原大面積墾荒,引發了震驚世界的黑風暴。70年代初,蘇聯也發生了類似的生態災難。在中國,塔里木河上游的大規模灌溉,致使下游斷流、胡楊林成片死亡;黑河上游修建的水庫截攔了河水,把原本水草豐美的東、西居延海變成了「羅布泊」;內蒙古南部的草原墾荒,致使草地淪為沙地……中外歷史上,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沙漠化不僅侵蝕著當地居民的生活空間,而且嚴重影響著周邊地區,乃至全球的生態環境。

沙塵暴是中國破壞生態的警訊

50年代由於中國當局的鼓勵,在生態系統脆弱的草原上進行年復一年的農業開墾,使得一些河流和地表水乾枯,導致沙漠化的迅速擴大,中國每年被沙漠吞噬的土地為1,300平方英里,影響到4億人的生計。沙塵暴是沙漠化的副產物, 今年春天中國北方爆發5年來最嚴重的沙塵暴,3月17日北京地區一夕之間就降下35萬公噸的黃沙,居民出門必須頭上裹著絲巾,才能避免強烈的風沙襲擊。有國際學者表示,中國的水資源匱乏問題已經達到危機的程度,北京還只是嘴裡「嘗到」沙塵,而北方的很多村莊則被沙漠吞噬,無以為生的村民被迫離開家園。

預估在未來10年的時間裡,由於缺乏可耕種的土地和水,將有3,000到4,000萬生活在中國東北部、中部和北部的農民將不得不搬遷移別的地方。

忽略水土保持帶來災害

再看看台灣。近30年來,人口快速成長,民國55年(1966)台灣人口為12,992,763人,65年(1976)增加到16,508,190人,迄至今日,除去外勞人數,全國已達23,000,000人左右,三十年內幾乎增加了一倍。可怕的人口膨脹壓力,加上工商業發展的需求,使台灣市鎮工商業用地不斷增加,山坡地及部分林地被迫開發利用。

從南到北,環視台灣500公尺以上的山坡地,滿山遍野的經濟作物,茶園、果樹(包括檳榔)、山葵、生薑、高冷蔬菜,以及社區建築、興建高爾夫球場、開礦等相關道路修築……,坡地濫墾、土壤沖蝕的結果,清澈的河川變成滾滾濁流;經濟蓬勃發展卻導致污水排入河川,近年來,工業廢水的污染量及排放量雖不再增加,但重大水污染及偷排廢(污)水事件頻傳;興建水庫及大量開採砂石,台灣幾乎每一座大小橋樑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脅;天然海岸線逐年減少,沿海與近海生態環境品質破壞;超抽地下水使台灣西部平原已經有四分之一低於海平面,台灣每年降下40億噸的雨量,卻抽60億噸的地下水,每年超抽20億噸地下水的結果,使台灣面臨地層下陷及土地鹽化的困境。

台灣沙漠化倒數計時

根據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的資料,台灣西南部泥岩地質裸露地區,已從1967年的2,532公頃(佔泥岩地區的2..5%),達到1996年的10,000公頃(10%),再到2000年的15,000公頃公頃(估計約15%)。從青山、荒山,到禿山,經921大地震、917納莉風災等多次豪雨侵襲,沖刷與崩塌造成大量表土流失,整個泥岩裸露面積遠超過10萬公頃以上,河流的含沙量居高不下,而水庫上游河川表土流失造成下游水庫淤積,已是台灣目前水資源管理的嚴重課題。

「過雨成澇,逢旱成荒」,很難想像年降雨量超過2,500毫米的台灣,缺水、停水、買水,幾乎已成為在地人年年無法避免的惡夢。沙漠化危機,對屬於海島型國家的台灣人而言,或許覺得誇張,但環保署去年在濁水溪南岸及屏東大寮溪河谷,就監測到大片的「揚沙」,懸浮微粒的濃度不亞於沙塵暴來襲期間,不可諱言的,「沙漠化」(或稱荒漠化,desertification)的現象,已因日益惡化的水資源匱乏,可能在台灣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