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別西海岸】海平面下的村落──塭豐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離別西海岸】海平面下的村落──塭豐

1983年11月01日
作者:翁台生.楊憲宏

「阮庄內的厝不能再下沉了!」

沿著屏東佳冬鄉塭豐村新建的海堤走一遭,便可深切體會塭豐村長吳文華這句話說得有多沉重。

海堤內觸目所及的房子有大半埋入土中,平房只露出窗子以上的部分;海堤外的海浪無情的拍擊堤岸,不斷的威脅這座海平面以下的村落,看了令人驚心。

在新建的海堤石階上,吳文華指著已遭砂岸掩埋的部位,「舊海堤已完全隱沒,新海堤加高3公尺仍擋不住海浪,只有再加蓋矮牆。」儘管堤岸一再加高,大浪捲起的石塊仍時而打在臨海房屋的屋頂上。

塭豐村是臺灣地區地層下陷最嚴重的村落,最大的下陷深度達2公尺。村內主要道路塭田路兩旁的房子呈現參差不齊的特殊景觀;填土架高的新屋跟陷入地裏的舊厝形成顯著對比;村內經常受到海水倒灌的威脅,有的房子常年泡在水中,乾脆改建為養殖地。

塭豐村地層下陷與養殖業大量抽取地下水有關。地下水位從民國54年到現在,已經下降了22公尺;其中以民國68年1月至69年7月,下陷情形最為嚴重。

根據臺灣地區漁業年報資料顯示,臺灣地區養鰻蝦量在民國68年為2萬6400公噸,69年增為3萬3000公噸;草蝦由67年的1686公噸,激增為68年的4300公噸,而屏東林邊、佳冬、枋寮沿海1000公頃窪地為臺灣養殖漁業的最重要產區,鰻、草蝦的增產,顯然造成這些地區加速抽取地下水,也加速促成地盤下沉。

現在,由於養鰻的外銷行情已大不如前,養殖地區的地層下陷情況也跟著緩和下來,但是超抽地下水的問題依然存在——鰻養得少了,草蝦的養殖數量卻由民國66年的1100公噸,增加為71年的7400公噸。

沿著佳冬、林邊往北走,安平、布袋、臺西、鹿港等臺灣西海岸幾個養殖重鎮,幾乎部面臨地下水超抽引起的地層下陷問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部分地區因下陷嚴重,造成當地道路、住宅、學校無法正常使用;排水困難,甚至形成公共衛生上的難題。

像林邊鄉,幾年來每逢夏季颱風,必然發生海水倒灌。有位住在臺北的林邊人說:「你見過汽車壓死魚嗎?林邊就有。」

林邊鄉的鄉民在3年前突然發現自來水變鹹,這才省覺地層下陷的嚴重性。林邊鄉的自來水源遠離海岸線6公里,抽出來的地下水竟是鹹的,成分幾乎與海水相當。當年水源地的噴水池,所有的鐵質裝置,在幾星期內全都銹蝕掉了。

現在,林邊鄉廢棄了整個自來水源,必須向鄰近東港的自來水廠接管買水。

臺大動物系教授陳弘成分析林邊自來水變鹹的原因是:「養鰻、養蝦都需要相當多量的地下水,長期大量抽取的結果,抽空的地下水地層空間,被鄰近的海水侵入。」

這幾年,自來水變鹹,或鹽度增加的現象,已不再止於林邊鄉一地。幾乎臺灣 」西海岸凡是有養蝦養鰻業的靠海鄉鎮都面臨這種局面。在臺西、鹿港水產養殖區,現地抽取的地下水,已略有鹹味。

目前這些地下水變鹹的地點,距離海岸線大約2公里,此起林邊的6公里,也不過50步與百步之差。這一現象已不容忽視了。

臺灣省政府從民國69年8月開始,將林邊、佳冬、枋寮四周70平方公里列入臺灣地下水管制區,採取的防止措施包括填高低窪地,加高道路。加高與延長河堤、海堤,興建防潮閘;可是這些措施並未能從根本上防止地層繼續下陷。

農發會許多專家認為,要防止地層下陷,又能兼顧養殖漁業,應先在河川上游興建蓄水庫,在河口建攔水堰,將養殖業納入水利會組織,建立引水系統,另外改進養殖方式,包括發展鹹水養殖,循環使用養殖用水,降低養殖密度及換水率。

農發會技正李健全指出,其實,屏東境內力力溪、林邊溪的水質污染並不嚴重,可以引作養殖用水,不必只靠地下水。只是養殖業者對這兩條溪的溪水沒有信心。

經濟部農業局提出的「未來10年養蝦方案」中,計畫將臺灣地區的草蝦養殖面積由目前的1000多公頃,擴充為1萬公頃;但是養殖用地下水資源無法配合,此案猶待重新研議。

目前宜蘭壯圍、五結、頭城地區養殖面積正逐年擴充,有可能取代西海岸的佳冬、林邊,成為臺灣地區養殖漁業的重鎮。值得擔心的是,蘭陽地區是否也會步屏東後塵。

李健全認為,蘭陽地區地面水源豐沛,地下水自然補注並無問題,只要未來蘭陽工業區開發能好好控制河川污染,自然能夠避免。

方法是有,若是不能拿來有效防止已往下陷的幾處西海岸養殖區,各界有理由懷疑宜蘭那片東海岸,有朝一日也會成為第二個林邊或佳冬。

翁台生.楊憲宏合寫原載民國72年11月1日聯合報3版

※ 本文轉載自《受傷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