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山。美濃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里山。美濃

2013年12月23日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陳志昌、張光宗;剪輯:張光宗

依山的美濃,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也有辛勤的農耕生活。當時代轉變,美濃也在變,開發的浪潮,改變地區面貌。一群人懷抱夢想,嘗試為美濃找尋新方向,開創屬於美濃的里山夢...

一場美濃青年力的工作坊中,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邱靜慧,分享前往日本參訪里山的心得。她原本在城市工作,十多年前回到故鄉,投入社區工作,讓她回鄉留下來的動力,是美濃的自然美好。

美濃自然生態豐富,黃蝶翠谷、雙溪母樹林都是知名景點,但是在一些淺山地區,因為居民廢耕,生態也漸漸恢復。猛禽過境的季節,劉孝伸老師邀集同伴,一同上山觀察鷹況。

在地青年羅元鴻也開始進行生態調查,調查越多,發現的生態越多,看見的破壞也越多。捕獸夾的使用,代表山區狩獵的問題,羅元鴻將它們拆除,並且裝置紅外線照相機。他發現了許多小型哺乳類生物,夜間的山野,像個熱鬧的自然樂園。

豐富的生態,讓邱靜慧更確信美濃推動里山保護的重要,希望重建人與自然的關係。但是,山區開發依然進行中,部分山坡地遭到開墾,一些野溪也在進行整治,邱靜慧和伙伴常常得前往關心,了解開發理由。

面對開發壓力,旗美社大執行長張正揚表示,美濃歷經反水庫運動,現今已走入一個新局面,面對新的開發問題,必須思考新的做法,才能守護美濃故鄉。

美濃國家自然公園的推動,成為影響美濃未來的大事。高雄市政府向營建署送出可行性評估後,就在社區進行一連串溝通說明會。計畫中,將四千公頃土地,分區劃設自然保育、特殊景觀等五種不同等級區域,並且規劃相關區域的保護措施。

但是計畫的推動,並不順遂,反對原因包括,國家自然公園能不能阻擋水庫的開發,以及國家自然公園會不會掀起土地炒作,加上許多地主根本不想被劃入管制。

移居美濃山中務農的阿善哥,提出一個核心觀點,如何在國家自然公園範疇下,創造一個農民與自然共生的環境。美濃愛鄉協進會、旗美社大等團體,負責居中協調,理解其他團體與居民的憂慮,思考先建立里山據點,營造兼顧生產與生態的里山生活面貌。

阿善哥在金面山下有座農場,土地是崩塌地形,他嘗試用自然的方式,重新讓草長回土地。一座小小的畜牧場,阿善哥養羊、養雞,未來還要養牛,構思一個生態循環型牧場,能夠自給自足,無需飼料,也能照顧環境。同時,他將時程、收益,完全數據化,希望建立一個模式,提供給其他里山農民參考使用。

羅元鴻也是從城市返鄉,回來幫忙務農,也協助做調查。在漸漸學會農業技術後,他找了農地,開始無化肥、農藥的生態種植,種出美味的白玉蘿蔔。蘿蔔收成,夫妻倆忙著製作醃蘿蔔,再現冬日醃製的美味。山居生活,讓原本忙碌的夫妻,開始享受一切依時的農家生活。

生態田的自然力,作物自行生長,讓羅元鴻有更多時間,從事創作。工作間滿是他的稻草人作品。他費時創作客家八音的稻草人偶,將稻草人載往田區布置,進行導覽解說。羅元鴻說,他的田區,有山豬會來,是個很自然的地方,這是他心目中的里山生活。

在山村體現里山生活之外,下一代的觀念教育也持續推動,黃蝶祭更是教導故鄉青少年認識故鄉的重點,許多美濃子弟,都會前來參加。

在台灣,里山行動在許多聚落展開,多數以小聚落、水梯田產業進行。像美濃這樣,以區為單位,牽涉複雜產業、人事,開創屬於美濃的里山模式,其實更具指標意義。

在美濃,里山行動正在進行,有著共同願景的民間團體,攜手並進,不只修正政府對於自然區域治理的傳統思維,也能創造美濃愛鄉愛土的里山傳統。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