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東沙檸檬鯊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遇見.東沙檸檬鯊

2013年12月24日
作者:詹嘉紋

首次踏上東沙島時,並未立即感受到熱帶珊瑚礁島嶼的典型魅力:碧海×藍天×閃耀豔陽×濃濃的度假風情。因為小島上方剛好籠罩著一大團熱帶低壓雲塊,天色略顯陰沉疲軟,悶滯的空氣吸飽了水氣,似乎隨時準備要大哭一場;而收假回營的駐島阿兵哥們,則以面部表情告訴了我:度假!?Impossible!

美麗又神祕的珊瑚島

美麗又神祕的東沙島。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位於南中國海的東沙島,距高雄約450公里、香港320公里,到汕頭260公里,和中沙、西沙及南沙群島一樣,皆屬台灣的勢力範圍,但東沙島特別之處,除了軍事戰略上的地位之外,其清澈水質及合宜氣候,孕育了廣闊的海草床、珊瑚礁台和藻類等多樣棲地,堪稱海洋生物的天堂。

2007年,東沙環礁成為台灣第一座海洋國家公園,但在此之前,周邊海域早已是中港澳、越南等地漁民的漁場,非法的炸魚、毒魚或者拖網,皆重創海下生態;而1997~1998年間的聖嬰現象,使海水增溫,更造成該地約500平方公里的珊瑚大量白化、死亡,直到今天都還沒完全復原。

既是海洋國家公園,同時也是軍方要塞,上、下島皆得經過申請,通過軍方審核。這樣曖昧的雙重身分,為這座小島蒙上了一層神祕薄紗。

不過,為了更瞭解島嶼及其周遭的生態資源,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長期和許多學術單位攜手合作,也設立了國際海洋研究站,在國家公園範圍內進行研究調查。

在諸多研究中,我有幸於今年6月下旬,跟著成大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王建平老師的調查團隊,前去小島一探究竟。其研究主要對象為東沙海域的大型獵食性生物,欲採樣標放的目標為檸檬鯊和鬼土魟,不過此次我無緣遇上後者。

鯊鯊檔案

而屬於「真鯊科」的檸檬鯊,可分為大西洋海域的短吻檸檬鯊(Negaprion brevirostris),以及印度-太平洋海域的尖齒檸檬鯊(Negaprion acutidens)兩個種,在東沙環礁附近出沒的則是尖齒檸檬鯊,是研究調查的主要對象。

東沙環礁擁有得天獨厚的潟湖環境,以及面積廣闊的海草床,十分適合檸檬鯊繁殖。不過,從前台灣的鯊魚研究,幾乎只集中在本島周邊海域種類,對於東沙環礁附近的檸檬鯊,幾乎一無所知。

研究團隊說,春季時曾發現檸檬鯊成鯊進入海草床洄游,到了夏季,取而代之的是不少小鯊利用漲潮,進入廣大的海草床覓食。推測成鯊僅是為了生產,到此暫歇後即離去,留下小鯊們在此成長、茁壯,尤其又以小潟湖與潟湖口的海草床發現較多數量,因此,這也是研究團隊密集上島調查的時機。

研究團隊難得拍到大鯊身影,成熟的母鯊會回到東沙生育下一代,海草床是個絕佳棲地。圖片提供:陳餘鋆老師。

「檸檬鯊」之名,來自其灰中透黃的體色,而「犁型」的背鰭、胸鰭和腹鰭,也讓牠被稱為「犁鰭檸檬鯊」(Sicklefin lemon shark)。牠的身軀粗壯,連接著又寬又扁的頭部,一對小眼睛長在兩側,再配上一口尖牙,若是長成了,應該會頗為凶惡。但我們接觸的皆為幼鯊,還沒長大的流線體型,在海草床間逡巡,姿態煞是迷人,一點也不可怕。

上標後的小鯊。圖片提供:陳餘鋆老師

尖齒檸檬鯊,又稱犁鰭檸檬鯊,圖為犁型背鰭。圖片提供:簡毓群

學術調查初體驗

不過,除非透過設置圍網來誘捕,否則十分難以接近檸檬鯊。在東沙環礁進行多次調查,真理大學休閒遊憩事業系副教授陳餘鋆認為,鯊魚其實很像野狗,對人存有敵意。但大部分時候,只要人一靠近,都會選擇迴避,而與其他鯊魚相較,檸檬鯊的個性更為害羞,遇到人時,不會在一旁洄游觀看,而是迅速離去。

所以,雖也輔以潛水目測法,但為了較有效率地掌握檸檬鯊的族群數量,研究團隊主要仍以漁具誘導入網法來捕捉鯊魚,並於島北、島北、島南、島東、潟湖與潟湖口設立5個調查樣區。

研究人員必須懂得如何布餌、設置魚網,甚至網破了也要懂得補。攝影:詹嘉紋經過幾天觀察,我發現要當研究人員可真不簡單,首先,必須很懂得漁具、網具,他們熟練地整理大捆大捆的網子,拖到施放處架設;再來,必須不怕魚腥味,將「風味十足」的餌料,放進籠具中,等待鯊魚入籠。

若網內有鯊魚,重頭戲就上場了!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安全地將困在網子內,緊張害怕的鯊魚取出、測量體長、重量並且予以標記(tagging)呢?那真是考驗膽量與手藝的時刻。

只見年輕的研究生在老師的監督下,面色緊繃地抓著掙扎的小鯊,讓牠冷靜、穩定,接著大家有條不紊地分工,負責量身長的量身長、上標的也嚴陣以待,就是希望能減少鯊魚離水的時間。而標記檸檬鯊時,也會取下一小塊(2X2公分)的尾鰭組織,裝入樣本瓶後,帶回實驗室進行DNA鑑定。

研究人員可真不簡單,要和鯊鯊做貼身接觸,也要以最快速度,測量完所有數據,縮短鯊魚離水時間。圖片提供:陳餘鋆老師

研究員的動作和鯊魚的眼神,都透露著:「我不信任你!」和「別傷害我啊~」因此現場的氣氛,讓一旁負責文書紀錄的我,也不敢馬虎地寫下每隻鯊魚對應的標號和基本資料,只覺得不能辜負了每一隻被捉上岸,忍受剪鰭和上標的小鯊。

一天之內,這樣的橋段必須上演3~4次,通常分做早場、午場及傍晚場,視狀況會再增加夜光特別場。

不同於動物園的遠觀,這是人與野生動物的親密接觸。過程對於初次參與的我來說,一切都新鮮不已;相較於我的驚呼連連,一旁比我年紀小了幾歲的研究生竟然老氣橫秋地說:「哎,多來幾次就習慣了啦!」

東沙環礁,鯊鯊避難所

身為食物鏈最頂端的獵食者,檸檬鯊的存在及族群數量,是當地生態系能否健全穩定的一項重要關鍵。根據目前標放狀況,粗略推估東沙環礁附近的族群量應有300~400隻以上。

而據國外研究指出,尖齒檸檬鯊很少進行長距離的游動,幼年到青少年這段時間皆以短距離洄游棲息於潮間帶。要長到225~245公分以上的成熟個體,才會以中距離洄游,在島嶼與大陸沿岸區的中水層或底層活動。

不過長大離開東沙後,牠們去哪兒?活動路線為何?怎麼回來生產?至今還是個謎。

在東南亞或華人市場上,牠們搶手、待價而沽;在海裡,牠們快速消失。

想像牠們躲過了人類捕殺,沒吃到毒食陣亡,在海裡討生活比以前困難好多。然而,牠們回到這個自己成長的潟湖和海草床,孕育新生命,短暫停留後沒有逃避自己的命運,又再度游向充滿挑戰的海洋。除了佩服,同時也體認到東沙環礁做為生物避難所的重要性。

碧海、藍天、陰雨、熱浪,爬在水泥路面的兇狠圓軸蟹,以及在青翠海草床中悠游的害羞檸檬鯊們,美好畫面不可勝數。雖然我也僅是過客,但東沙環礁富含的潛力和生命力,已在腦海留下深刻印記。希望在政府和學術單位的共同努力下,這座海洋國家公園,能成為更多生物的家或者喘口氣的樂土。

東沙環礁海洋國家公園,提供了海洋生物一個修養生息的避風港。攝影:詹嘉紋

【延伸閱讀】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詹嘉紋

可能帶有天王星人血統,對地球人感到既好奇又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