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整的功德】不完整的公德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不完整的功德】不完整的公德

1974年04月29日
作者:楊憲宏

龍發堂住持釋開豐因案被捕後,堂內收留219名精神病,掀飯桌開場。終於把這個爭議頗多的「民俗療法」精神病收容所,潛在的問題吵出來。

精神病患的起哄原因是,「精神支柱」釋開豐不在。如果這可以成為精神病者的開場理由,龍發堂的「民俗療法」是不是能達到治療病人的最終目的──就很有疑問了。

事實上精神病的性質非常複雜,所需要的照顧及治療方式也有相當程度的不同,讓這些病況不一的病人在一起團體生活,以養豬誦經,敬畏住持,來穩定病情,本來就是一件不可能保證效果的事。受過嚴格精神訓練的醫師,去支持這件事,並從旁研究,除了想根據此寫一篇論文外,實在較人無法理解有什麼堂皇的理由。

曾經有位精神科教授向報界表示,希望宗教能學龍發堂這種做「善事」的方法來用錢。這說法頗令人驚訝,精神醫學界對這種以教科書以外的方式治療精神病竟是如此贊同。

臺灣地區的醫療體系不能照顧精神病患是事實,但解決困境,自有正道途徑。斜走偏鋒,畢竟只讓問題複雜化而已。

事實上,隱藏在龍發堂事件背後的陰影是,這個社會與家庭視精神病者為「垃圾」,眾人普遍有「丟垃圾」心態,才會造成龍發堂的「撿垃圾」作法,社會全體不但不懷疑它的功能,而且默許他們接手燙手山芋;也才會有釋開豐因犯案被捕後,他的罪行引起爭論。這次精神病人鬧場,並無法排除受人指使的可能性,假若這節屬實,龍發堂的「功德」意義就有瑕疵了。

將來宗教界有誠意幫助臺灣貧弱的精神醫療體系,應該是拿出錢來設置由精神科醫師主持的療養所,可能是比較健康的善舉,像龍發堂這樣的做法,只能算是不完整的公德而已。

原載民國73年4月29日聯合報第5版

※ 本文轉載自《另一個公害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