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小辮鴴之鄉 冬季來訪驗收黑金剛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雲林小辮鴴之鄉 冬季來訪驗收黑金剛

2014年01月23日
本報2014年1月2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2008年,家住雲林的王建訓看到網路上鳥友上傳數十隻小辮鴴圖片,並直呼「好多隻」,感到很納悶,因為他每天上班途中,動不動就可以看到上百隻的小辮鴴,「這才叫『好多』吧?」為此他上網找資料,確認雲林的小辮鴴數量比其他地方多。但是到底多到什麼程度?這就得好好調查!於是他與雲林鳥會,展開了每年冬季小辮鴴調查,今年第6年於1月26日舉辦,70多位來自全台各地的調查志工,將在雲林縣13個鄉鎮同步尋找小辮鴴蹤跡。

水田中的小辮鴴。(攝影:賴榮孝)

土豆鳥大集合

小辮鴴。(雲林鳥會提供,王振芳攝)每年11月到隔年2、3月來台灣度冬的小辮鴴(Vanellus vanellus),因頭頂一撮上翹的冠羽好像髮辮得名;這幾年來,數千隻小辮鴴會在冬天集結於雲林的土豆(花生)田裡,因此又有「土豆鳥」的暱稱。早期台灣鄉村則稱作「田貓仔」,則因這種常出現於田裡的鳥,會日夜發出像小貓尖細的叫聲。

自從2009年雲林縣野鳥學會啟動這項普查,2012年至今,再加入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由雲林鳥會負責志工招募及活動籌畫,特生中心協助調查方法、資料分析與活動網站維護。今年進一步將調查區擴及全雲林縣外,開放鳥友自設調查區,期望能對小辮鴴在台灣的度冬族群有更精確的掌握。

每年活動還有全民預測調查數的安排。2011年調查結果9605隻,是近年來的高峰期,但沒想到隔(2012)年降到2148隻,去(2013)年回升到4131隻,今年族群數又如何?民眾可以事先寫下答案,26日揭曉。

小辮鴴是群居習性的鳥類,因此每次都可發現一大群的小辮鴴聚在一起,最近已有不少鳥友拍下照片,也有人目睹上千隻土豆鳥群聚的景象,可說盛況非凡。

打造雲林小辮鴴之鄉

土豆鳥印章。(特生中心提供,蘇美如攝)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棲地生態組長林瑞興表示,小辮鴴以全球尺度來看,雖非瀕危物種,但歐洲,特別是英國,鳥類監測十分仔細的國家,卻發現有下降的趨勢;亞洲一帶國家並無針對小辮鴴的監測數據,無法掌握確實狀況,因此雲林的這項監測,具有參考意義。

主辦單位指出,中部平原地帶的農耕區是小辮鴴在台灣的主要度冬地,其中超過90%的小辮鴴集中在雲林縣。台灣小辮鴴最集中之處,當屬雲林以及嘉義縣北端,其他地區則呈零星分布,例如宜蘭發現50-100隻,但雲林動輒上千隻;因此,只要能掌握雲林的族群狀況,應可代表小辮鴴在台灣的現況。

目前研究並無法解釋,為何小辮鴴喜愛來雲林。林瑞興說,曾透過當地農業資料分析產業狀況,花生田似乎和小辮鴴存在關聯。雲林縣花生種植面積大,元長鄉更佔了40-50%之間。花生田收成到水稻田耕作之前這段期間,農民會翻土、灌水,小辮鴴喜歡剛開始淹水的環境,蚯蚓、蟲跑出來,提供飽食良機。

以土豆鳥檢驗黑金剛的誠意

世界上已知造成小辮鴴生存威脅的因素,包括農藥的使用。花生田裡來了這麼多嬌客,農民的感受又如何呢?慣行農法的花生種植和其他旱作類似,為了提高產量,都會使用藥物減少蟲害、鳥害。

說是土豆鳥一點都為過喔!(攝影:賴榮孝)

主辦單位特地拜訪當地農民,這段期間農田已經沒有花生,小辮鴴吃蟲並不會影響作物。

沿襲去年開始,以元長當地生產的黑金剛土豆為伴手禮,贈送給前來參與普查的志工的做法,今年主辦單位直接跟農民買,選購以不傷害環境方式生產的黑金剛。教職退休後改當農夫的許乎忠,以水稻、土豆輪作,有感於農藥對人體健康、田間生物與環境的毒害,決定以對土地較為友善的方式來生產。

「黑金剛由於產量較低,種的人少,理論上應更重視生產安全。未來或許可思考以土豆鳥作為友善生態的認證標章。」林瑞興指出,歐盟細緻的友善生態農法補貼,是未來台灣農業、保育政策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可從消費端著手,讓消費者願意支持友善環境的農作物。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賴榮孝最近走訪雲林當地農友,發現還有些農民仍認為會傷害作物,以前曾有人用好年冬來毒害。他非常認同林瑞興的想法,「農委會的長官以及一些顧問學者許多都是從美國回來,都存在大面積耕作及高產量的思維,沒有從質的方向思考」小農的優勢就是推無毒有機生產,因此應讓類似許乎忠這樣的小農得到支持。

拼出國家鳥類報告

關渡自然公園冬候鳥黑面琵鷺。(攝影:蕭木吉)與雲林鳥會合作單一鳥種的調查,是國家鳥類報告圖像的一部分。單一鳥種調查,在台灣最著名的是黑面琵鷺全球性同步普查、早期的基隆黑鳶,現在持續的官田水雉、曾文水庫山麻雀,最能凸顯鳥種的獨特處境與保育地位。

這幾年來透過全民科學家的推動,志工參與不但增加自身科普知識,也讓基礎調查推動順暢。林瑞興表示,民眾自發性發起、參與在這些調查中,是一項重要的指標,顯示我們社會對生物多樣性主流化重視的程度,這項指標在國家鳥類報告更代表著民眾在鳥類保育的貢獻。

相形之下,政府在保育作為上仍有進步空間。

創意思考讓生態保育成為社區資源

這種自發性的調查還可以有更多面貌。林瑞興說,最近在特生中心附近的社區居民,就來找他商量,原來鹿谷附近的清水溝溪與濁水溪交會處,有一些高草叢,秋天繁殖季後,就會聚集一些常見的鳥,如大捲尾、八哥、鷺鷥、白頭翁,成千上萬聚集,十分熱鬧壯觀,因此尋思成為社區生態資源的可能。

這個社區正在申請社區林業計畫,第一階段監測,就能協助社區了解具體的生態樣貌。

【活動連結】土豆鳥大集合活動

※ 本文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