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冷水坑】之二:冷水坑溪原該是條河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走、讀.冷水坑】之二:冷水坑溪原該是條河

2014年01月26日
作者:孟琬瑜;攝影:陳理德

所有的探尋,幾乎都可以從自己的地方關懷找到一個原點。

從安康社區通往科園國小的橋上俯瞰冷水坑溪。綠蔭夾岸之下,卻是一條被水泥堤岸與溝渠牽制的河流,誰還會聯想它曾是靈泉仙水的身世呢?

從安康社區通往科園國小的橋上俯瞰冷水坑溪。綠蔭夾岸之下,卻是一條被水泥堤岸與溝渠牽制的河流,誰還會聯想它曾是靈泉仙水的身世呢?

關於「冷水坑溪原該是條河」的關懷,或許可以往前追溯,早在13年前因生平第一次換工作,搬到仙水里鄰著車水馬龍的光復路一條小巷中蝸居之時。習慣早起的我,總在天剛亮的時候循著曲曲折折的小巷接上沿著溪岸的小徑走向靜心湖畔。只是,當時的我並不知道,自己走進了一個清朝的古地圖中就已標記的地名:「冷水坑」,更不知道小徑旁這條以水泥高牆為護岸、又以水泥溝渠限制其河道的「大排水溝」,曾是清朝就已聲名遠播、騷人墨客品茗吟詠的「靈泉」。

如果我當時知道它是地方人士心目中的靈泉、仙水,或許就不會對那位每天扛著大臉盆到溪裡搓洗衣服的阿婆感到絲毫的詫異。只是等我了解了這段故事的時候,已經是好幾年後,阿婆已經越來越少下溪去洗衣服了。

在此先分享一段金山面文史工作室吳慶杰先生在他的網站引述的幾首吟詠冷水坑溪(靈泉)的詩詞,讓百餘年後的我們得以管窺冷水坑曾經清麗的面容與溪畔的鼎盛文風。

同治六年(1867)春,林占梅至靈泉禪寺 遊玩題壁寺:

「遊靈泉禪寺 題壁」  林占梅

靈泉繞澗瀉浪浪,匼匝峰巒護法王。
梵宇時清禪定永,空山畫靜道心長。
鐘魚列案知常課,花木盈階覺妙香。
禮罷真如隨喜徧,龍團一琖潤吟腸。

「靈泉試茗」      張鏡濤

在山泉比出山清,冷水阬頭碧一泓;
領略此中好風味,新茶活火入詩評。

「題金山面 靈泉寺」  郭鏡蓉

共到金山禮佛來,香蓮寺插曉雲開;
人間勢利炎於火,願乞靈泉水一杯。

「九月九日 與諸同人遊金山寺歸途口占」   鄭家珍

是日清晨,余與家養齋、俊齋、世臣、邦紀及李鴈秋等五人,同女校書寶仙、挈榼,提壼往金山頂上,作重九。車出東郭,柳風拂面,雜以微雨,遊興益豪。頃之,到金山佛殿隨喜後,借吳氏草蘆憩午。世臣、邦紀二君,偶為酒困,扶翼登車,寶仙亦舍肩輿,而就輕便,與余同載,抵寓時,夕陽已在山矣。

冷泉煙樹望離迷,乘興登臨酒共攜,謝傅多情頻屐躡,劉郎有句靳糕題,
可人步屧清如玉,狂客飛觴醉如泥,得得閒吟歸去晚,車塵轣轆夕陽西。

我欣賞張鏡濤的「在山泉比出山清,冷水阬頭碧一泓」,道盡冷水坑的清冽泉質,頗有林稹〈冷泉亭〉詩的況味;鄭家珍的「冷泉煙樹望離迷」則讓我想起好些個靜心湖籠罩著薄霧,如詩如畫的清晨。

從口訪臨著靜心湖居住的長輩,知曉今日的靜心湖,在還沒有科學園區的昔時,是一條支流匯入冷水坑溪主流形成的一片「湳仔」,附近的居民都在這片河岸濕地放牛。

然而,若見識過如今冷水坑溪的面貌,恐怕將油然興起《楚辭‧離騷》「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之嘆吧。

而若隨機訪問附近運動的民眾與上下學的孩童,許多人已不知它是條河,僅以為是靜心湖的排水溝,更遑論知曉它曾為「靈泉」的身世,以及仙水里因之得名。

左手邊的樹林就是位於冷水坑溪西側的科園國小生態區

8年多前,我們曾經非常熱中追尋金山面地區的人文歷史和地景變遷,一開始是阿德查到一個由實驗小學的學生製作的網頁,而後讀到金山面文史工作室吳先生更深入的文章,覺得這條現今成為靜心湖溢流溝渠的小溪,似乎藏有更多故事,於是用徒步、騎單車、開車等方式接力,帶著1歲左右的小咕嚕走過冷水坑溪、柯子湖溪、頭前溪中游。有時候在野外待上一整天,有時要爬山(風空的山頂伯公),有時得越過堤防,走在河岸灘地;小咕嚕玩累了常在揹巾或單車座椅裡面睡著。然而野外踏查的趣味,足以撐持起所有的辛苦,讓日子熠熠發光。

思考這份期末報告的這段期間,讓我很想再探看冷水坑溪下游的河岸面貌,也想知道它離開了密集的住宅區,究竟將如何流淌於城市之外,又如何注入頭前溪。感謝阿德很慷慨地將今年最後一天特休用於陪我進行踏查。啟程之前,他還花了好幾個晚上的時間研究與比對古今地圖,並且向我詳細說明他的踏查計畫與推測。

沿冷水坑溪西岸通往靜心湖的步道

現今地圖上所見的冷水坑溪總是斷斷續續的不完整,但若翻開日據時代的台灣堡圖,除了看見完整的河道,還會發現冷水坑溪流域過去串連了許多埤塘。今昔地圖兩相比對之下,會更清楚那些河段並不是消失,而是已被地下化。

踏查前,先參照幾份地圖識讀:

清咸豐九年淡新檔案金山面一代埔地圖說

※ 清咸豐九年淡新檔案金山面一代埔地圖

冷水坑溪原發源於大金山面地區的五步哭山,沿途有多處湧泉,主流流經金山面(現今金山里園區三期、實驗中學操場、靜心湖下方)、冷水坑(現今仙水里科園國小圍牆外),一路往北流經新庄(新莊里)、埔頂(埔頂里)、柴梳山,匯入頭前溪。昔日冷水坑溪沿岸曾經串連多個埤塘,以現今金山里(包含園區三期)及新莊里、埔頂里(現今的關埔計畫區域)埤塘個數最多。

※ 大正版台灣堡圖中的冷水坑 可看出當時的冷水坑溪連結了許多埤塘,尤以現在園區三期及關埔計畫區最多

後因下游農田水利灌溉需求,開闢汀埔圳、隆恩圳,現今冷水坑溪並未直接匯入頭前溪,而是先匯入汀埔圳。從明治年間台灣堡圖看來,冷水坑溪已是匯入汀埔圳。

1980年因科學園區的開發,園區管理局將中游之西南側支流築壩蓄水為靜心湖導致中游以下流量縮減;而主流經過園區三期、實驗中學操場至靜心湖的河段皆被地下化;至冷水坑(現今科園國小圍牆外)之後才露出地表。

此外,冷水坑溪的淹水問題也是我們希望了解的,在踏查的過程,也計畫輔以觀察與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