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家、買家齊減塑 無塑商圈扭轉消費習慣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店家、買家齊減塑 無塑商圈扭轉消費習慣

2014年02月05日
本報2014年2月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江佩津報導

生活中的小動作,都可能成為友善環境的一大步。由台大學生組成的Somebody團隊,於2013年5月憑藉「店家不主動提供塑膠袋」這個構想,讓公館商圈成為台北市商業處主要的綠色商圈示範區。施行至今,說明了減塑不只倚靠店家單方面進行,而是消費者也能透過一個小動作,身體力行做環保。

公館無塑商圈地圖。點我看大圖。圖片來源:somebody團隊

減塑從自身做起  店家消費者雙贏

在人來人往的夜市中,Somebody以攝影機記錄了人潮所帶來的錢潮,同時還有地球無法消化的塑膠袋們,短短5分鐘內,便消耗了116個塑膠袋,自店家手中到消費者手上,包裹在飲料與食物的包裝外,然後進到垃圾桶、在焚化爐或掩埋場中成為難解的環境問題。

Somebody成員於夜市記錄了5分鐘內,消費者使用了多少塑膠袋。點圖看影片。圖片來源:http://vimeo.com/39973346

透過學校課程結盟的組員,以鄰近的公館商圈為目標,設計了「無塑商圈NPC(No Plastic Circle)」貼紙,向商圈店家說明,只要店家同意加入「不會主動給予消費者塑膠袋」計畫,便在攤位貼上標示。

響應無塑商圈的店家在門口或攤位前貼上行動貼紙,攝影:江佩津。Somebody表示,原始想法其實非常簡單,不想用由上而下的方式來影響整個社會,而是以消費者的角度出發,改變使用習慣。

透過「不主動給予」,改變過去「無意識地接受」塑膠袋的行為,若有需要才索取,消費者有機會思考是否要使用塑膠袋。

「這對於店家來講,也是一件很棒的事。」相對來講,店家藉此減少塑膠袋的使用成本,消費者也能重新認識自己的消費習慣。Somebody成員楊皓宇說,跟各店家洽談的過程中,其實很少被拒絕。一開始是團隊分組去跟各店家談,之後與公館夜市自治會聯繫上後,無塑商圈的概念更得以順利落實。

透過標章與認證擴散  盼無塑理念遍地開花

經過2013年的執行,Somebody團隊將「無塑商圈」的概念從課堂上帶到公館商圈,9月由台北市商業處接手後,也在另外兩個夜市推行「無塑商圈」,目前在台北市的公館商圈、寧夏夜市、新北投夜市持續進行中,目前已有50多間店家響應無塑政策。

而在宜蘭,礁溪國中的學生也組成了「4ever 珍愛地球」,在礁溪鄉推廣無塑商圈,使地球更健康。

不過公館「無塑商圈」並無明定效期,至2014年時可能因店家汰換,「無塑商圈」的標章並不頻繁可見,良好的理念是否可能中斷?記者實地走訪公館商圈,發現店家門前貼有各種標章,與環保相關者除無塑商圈外,其中一為2013年台北市商業處以「無塑」為目標,於公館商圈開辦「綠色店家」選拔,評量包裝、食材來源、碳排放量等因子,其中有機商店棉花田上榜,以及餐飲、非餐飲類店家等綠色標竿店家共26間。

透過標章及認證,讓消費者能選擇具環保理念的店家。而除了張貼標章來推廣理念,Somebody指出,透過其他方式,如評鑑、秘密客等制度,進一步深化、延續無塑、環保概念,才能促使消費者與店家攜手打造友善環境的消費模式。

無塑商圈計畫參與店家,點我看大圖。圖片來源:台北市商業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