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貿易的代價——從環境、動物權說起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自由貿易的代價——從環境、動物權說起

2014年03月29日
作者:許惠婷

自由貿易美夢勾勒出全球沒有貿易壁壘,貨品自由流動以達到物盡其用、各司其職及增進交易的美麗藍圖。但現實世界中,自由貿易的「消除壁壘」,卻也同時也消滅了各國法律對生態環境、人權、動物的保護。

馬來西亞婆羅洲侏儒象,幼象企圖使中毒死亡的母象復活。(圖片來源:沙巴州野生動物保護處Sabah Wildlife Department)

野生動物棲地受破壞

已開發國家為保護國內森林、海洋和居住其中的野生動物,訂下諸如乾淨空氣法、海洋哺乳類保護法等限制,提高開發商的生產成本;但在無完善環保法規的開發中國家,開發商得以大肆砍伐森林、排放廢水,視珍貴自然資源為低廉的成本。而自由貿易,使這些廉價的產品得以出口到更多國家,遵守環保法規的國內產品因售價較高會難以與之競爭。

相較於原本僅止於供應國內市場,無疑加劇破壞開發中國家的生態環境,為了少數企業賺取現金,全體人民失去了賴以為生的天然環境資源,野生動物更因棲地遭破壞而大量滅絕。於是我們共有的熱帶雨林不斷縮小、海中的魚蝦也逐漸消聲匿跡。 

跨國企業產業鏈複雜  消費者失去選擇權

雖然消費者具有選擇權,可以衡量價錢、製造過程是否傷害環境、勞工、動物等因素,自己決定要購買什麼樣的產品,但是比起國內的產品,在遙遠國度生產的過程與真相,則相對難以取得,有心保護環境和動物的消費者與民間團體該如何抉擇?

紅毛猩猩。(圖:U.S. Embassy Jakarta, Indonesia)舉例來說,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讓環太平洋地區的天然原物料更容易進出口,馬來西亞、汶萊等國為取得便宜的棕櫚油,因此大量砍伐原始林,改種棕櫚。在跨國企業獲得極大經濟利益時,紅毛猩猩蘇門達臘虎等動物卻失去了家園,被迫走上族群滅絕。

而自由貿易不僅是價格戰,還提供了跨國企業挑戰各國環境保護法規的機制。

「投資人/地主國爭端解決機制」保護企業不受國內法規範,企業可向國際法庭提出訴訟,控告該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或判例「影響了他們的獲利」,這是在地企業無法做到的。

閉門審查 自由貿易助長野生動物交易

全球化自由貿易還會導致更多野生動物交易,動保條款則鞭長莫及,例如美國〈巴拿馬自由貿易協定〉允許美國進口自巴拿馬野外捕捉的海豚,供海洋娛樂公園展示表演。

再來,在當今全球貿易加持下,加拿大數千年來的獵捕海豹傳統,演變為每年捕殺數10萬隻海豹,出口皮毛、油等產品至全球。為了抵制這傷害野生動物的行為,歐盟在2009年禁止海豹產品進口與買賣,使海豹產品大幅減少,被視為是動物保護運動的勝利;但加拿大數次上訴世界貿易組織(WTO),控告歐盟的作法違反國際貿易規定,要求「要禁止另一個國家的產品輸入,需要有科學的理由」。幸而,WTO於本月17日裁決,歐盟禁令並未違法。

而1995年,歐盟本已準備好要實施禁令,只有禁用捕獸夾的國家的皮草製品才能進口。仍允許使用捕獸夾的美、加等國揚言要向WTO提告,最終使歐盟放棄實施這條禁令。

無數類似的案例均顯示,自由貿易使推動環保及動保草根運動更為艱難。一個國家可能無法自主決定禁止進口傷害環境和動物的產品,決定權由WTO閉門審查所掌握。

工廠化養殖成為強勢生產型態  經濟動物福利無存

自由貿易鼓勵世界各地的便宜貨品大量流通,一些原有的家戶型養殖為了降低成本與外來產品競爭,只好改採大量用藥且不人道的工廠化養殖。

仰賴關稅減免以及大量生產的便宜產品大舉輸入,最終亦提升動物性產品的整體銷量,傷害更多動物,工廠化養殖也對環境造成更多負擔。

1994年通過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讓美國工廠化養殖肉品得以大量傾銷墨西哥,在墨西哥市場擊敗了在地家戶養殖的產品。

2013年美國國家豬肉生產者委員會(The National Pork Producers Council)回覆美國政府對「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定」(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 agreement,TTIP)的徵詢時明白指出,「為了能在歐盟達成和我們其他自由貿易夥伴一樣的出口量,應消除衛生和檢疫措施等貿易障礙。且美國談判代表應避免與對方談判。他們的提議一旦實施,將成為貿易障礙的不科學要求(例如動物福利措施)。」

在自由貿易的世界,被輸送出國遠征國際市場的不只是動物性產品,甚至包括活體動物。以澳洲為例,每年即有6百萬隻活體動物被出口到歐洲。這些動物在長途運輸中飽受活動空間、飲食飲水極度缺乏的嚴酷遭遇。

外來種入侵、流行病增加 公共衛生堪慮

在自由貿易體制下,農產品、養殖肉品都會跨越國界流通,有時政府甚至為了符合自由貿易,鬆綁進口產品應有的隔離檢疫,增加病菌入侵的可能。

自由貿易帶來的密集貨物流通甚至出現新航道,增加了外來入侵種隨著貨輪船身、艙水等來到新領域的可能性。有些動植物甚至是刻意引進當做寵物。以澳洲為例,原生哺乳動物已因為狐狸和野貓等入侵種而大量滅絕,而保育團體認為,面對自由貿易可能帶來的生態危害,政府的因應措施顯然嚴重不足。

在自由貿易大傘下通行無阻的還包括乳品、肉品甚至活體動物;大量集中養殖、運送活體動物成為「有效率的生產」趨勢,但也嚴重升高了禽流感、口蹄疫等疾病跨國傳染大爆發的風險,不只危害公共衛生,也常導致大量動物被撲殺。在南韓,每次有疫情爆發就會撲殺數百萬隻動物,因為要在很短的期間內處理完畢,其中很多豬隻甚至是遭直接活埋。

自由貿易真的帶來自由?

全球化、自由化與資本主義在僅重視經濟效益的前提下,任何利益都可能建立在掠奪自然資源及剝削動物之上。許多民眾、消費者及公民團體試圖透過消費者運動或遊說立法,建立對環境及動物的保護機制,卻被消除貿易壁壘之名擊潰。

同時,從全球的角度來看,自然資源以最高的效率被開採殆盡,絕大多數人失去糧食生產方式的多樣可能,僅剩無法永續的大規模生產。無數動物與平民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自由貿易帶給我們的是否真有自由,值得反思。

作者

許惠婷

相信動物解放、環境平權,還有人的能動性。盡力實踐著零廢棄物蔬食生活,同時用筆和口希望更多人一起邁向更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