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與自然共生」為概念的「都市型農園」大樓,就在日本東京車站的繁雜街頭旁座落,一棟高達九層的商業辦公大樓建築,卻是「都市農業」的新嘗試。從外觀很難想像這一家人力資源公司(PASONA團隊),是如何在2009年和日本環境省合作執行「COOL CITY中樞街區試行項目」計畫?
此行筆者經友人介紹,並和日本總公司聯繫後,便和香港媒體團隊一同參訪。在大樓外圍就發現這棟建築的與眾不同;大樓辦公室陽台、大樓外壁種植了200多種植物,希望讓人隨時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同時也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夏季時降低對冷氣的負擔,秋冬季因為葉子的掉落,可以讓更多陽光照射進大樓,節省能源消耗。
從大門進入,一樓大廳中央是種植水稻的水田。一年有三次的收成,利用人工補光燈培育了各種景觀植物和蔬菜,但因為室內種植的關係,每15分鐘會有自動灑水的裝置,讓植物們降溫;除此之外,為了確保能夠營造出水稻一整年生長的環境,在種植環境也利用天然土壤、人工造風、交換照明等方式,讓環境更加適合水稻生長。不過在三年前福島核災之後,東京各地限電措施之下,水稻田的能源使用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公司專門負責所有植物栽種的農援技術團隊,也不得不改變做法,讓水稻田休耕,成為生態池。
一樓不只有大型的水稻田栽種計畫,在二樓的會議空間也規畫了各種植物工廠。在會議室內外培育各種芬香的香草類植物,甚至在會議椅子下方抽屜的陰暗角落,也放著不需燈光就可以萌芽的蔬菜種子,在播種10天之後便可以食用;天花板上也栽種著豆子等色彩鮮艷的蔬菜。三樓以上的辦公樓層空間,擺放了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植物,每位員工被規定要每天照顧一株植物,而這些植物也都將成為員工餐廳的原物料,希望能讓大家在工作的時候,也能與自然共生。
雖說大樓各式各樣的植物種植,都已經盡量使用節能節電的設計,但此種過於人工營造的植物生長環境方式,是否真正對環境有利?筆者也在詢問後得到部分的解釋:「定期調整植物的栽種物種,依當令季節調整植物;並以需要的物種及穩定供應為優先考量,是公司主要的做法。」此外,規劃鄉村間的土地,以定期3個月、低價的方式讓農民招標種植,除了提供就業機會,更讓都市與農村間的人們互動交流;使這棟都市型的農園大樓,添加了更多的意義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