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獵海豹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天涯海角獵海豹

2014年06月01日
作者:Callum Roberts;譯者:吳佳其

從中世紀早期開始,海象就已經是一種珍貴的商品,其主要的價值來自於牠們的象牙及堅韌的皮,但是,捕捉牠們是一項很危險的工作。 圖片來源:Hamilton, R. (1839) Jardine’s Naturalist’s Library. Mammalia Volume VIII. Amphibious Carnivora Including Walrus and Seals, Also of the Herbivorous Cetacea, &c. W. H. Lizars, Edinburgh.

獵捕海豹是歐洲探險新世界早期的動機之一,另一個動機則是捕捉鱈魚和鯨魚。海象的體型是海豹類中最大的,大型的雄海象重量將近1.5噸,連同海象牙和尾巴,長度可達3.5公尺。一頭海象平均可以生產半桶到3/4桶品質極佳的油(當時每桶可裝31加侖或120公升的油)。1591年,一艘來自法國的船停泊在塞布爾島,在那裡殺了1500頭海象。布里斯托商人湯瑪士.詹姆斯(Thomas James)得知後,寫信給英國財政大臣威廉.塞西爾爵士(Sir William Cecil),告訴他這個消息,毫無疑問地,他希望財務大臣能進一步支持到那個地區的商業探險活動。他聲稱除了其他的用途之外,海象皮就像戰爭中用的盾一樣出色,而且「海象牙比獨角獸的角更高貴」。

而在普里比洛夫群島,遭到攻擊的目標是北方海狗(Northern fur seals, Callorhinus ursinus),也就是斯特拉於1742年在白令島上遇到的種類,但牠們聚集最多的地方,其實是在普里比洛夫群島。這些島嶼在1768年被發現之時,聚居在那裡的海豹數量跟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一樣,大約有300萬頭。一開始,在這裡的獵捕活動就像在大多數地方一樣,是不受約束的。不過,大約是從1800年起,開始有人努力避免浪費地屠殺,以維持長遠的利潤。在阿拉斯加被美國買走後,這裡的毛皮已可穩定年產3到4萬張。但在美國的管理下,獵捕的強度增加了,在阿拉斯加商業公司(Alaska Commercial Company)的經營下,1870到1890年間,每年產出10萬張毛皮,這樣的獵捕強度開始威脅到了海豹的族群數量,不過,還有另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在海上獵捕海豹。

北方海狗是一種遷徙物種,在繁殖季結束後,普里比洛夫群島的族群會沿著北美洲西海岸往南遷徙,母北方海狗的遷徙距離要比公的還要長,可遠至加州,而公的會停留在阿拉斯加灣。在白令島、銅島和千島群島(Kurils)繁殖的北方海狗們則遷徙到日本海域附近。雖然美國能夠管理在其領域內的獵捕活動,但卻無法控制海豹獵人在海上獵捕海豹。海上的獵捕對於公、母或是幼獸完全一視同仁,全都是理想的獵物。更糟的是,母北方海狗在3到4個月的繁殖期間會離開聚居的礁岩,到海裡去覓食好幾次,一旦牠們被海豹獵人獵殺後,牠們留在岸上的小孩就會餓死。1896年,美國海軍上校華盛頓.庫爾森(Washington Coulson)向美國國會提供證據,指出普里比洛夫群島上海豹的命運:
1891年8月,我拜訪了嘎巴契(Garbotch)的礁岩及海豹聚居地,看見了一個我從未見過的悲慘景象。成千上萬死去或是瀕臨死亡的海豹幼獸們遍布,海岸線上盡是這些瘦弱、飢餓的小傢伙。

牠們的眼睛望向大海,發出哀傷的哭泣聲,想要尋找牠們的母親,但是,牠們的母親再也回不來了。

十九世紀初期,海豹和鯨魚已經變得很稀少了,獵人於是把獵捕目標轉移到象海豹身上,因為牠們體內富含油脂。 圖片來源:Hamilton, R. (1839) Jardine’s Naturalist’s Library. Mammalia Volume VIII. Amphibious Carnivora Including Walrus and Seals, Also of the Herbivorous Cetacea, &c.W. H. Lizars, Edinburgh.

人類登陸後對島嶼生態的改變是顯而易見,消滅某些物種,並引進另一些物種,也改變了地景。對於海洋底下的改變,一定也是同樣劇烈,只是比較不容易被看到。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上的海狗族群被破壞。從這片海域中移除了一種以魚為食的主要掠食性動物,同時,也移除了一種食物來源。早期航行經過這裡的人,曾經目睹身長6公尺的鯊魚拖走海豹的幼獸。在格陵蘭的露脊鯨和在北極海中的斯瓦爾巴群島周圍的海象已被洗劫一空,估計這些鯨魚和海象在人類發現之前的數量,分別有4萬6千和2萬5千頭。這些動物的消失,當然會加速造成北極生態系巨大的改變。如今旅客站在孤寂的南設得蘭群島海岸,聽到的是逆著風飛行的賊鷗(skua)所發出的尖叫聲,那裡跟威廉.史密斯所發現的已經是不一樣的地方了。當他們聞到從海上飄來、帶著鹹味的海風,也不同於19世紀早期吹皺無數海豹毛皮的海風,雖然獵人和漁民早已經從這裡消失了,但是他們曾經在此出沒的跡象,仍被記錄在這周遭的海洋裡,只是我們現在才正在學習閱讀這些記錄。


《獵殺海洋:一部自我毀滅的人類文明史》獵殺海洋:一部自我毀滅的人類文明史

作者:Callum Roberts;
譯者:吳佳其
出版社:我們出版
出版日期:2014-3-6
ISBN:9789869024617

人類足以輕易地終結海洋生物!1741年,飢餓的探險家在白令海峽發現成群的斯特勒大海牛,之後不到30年,這種溫馴的野獸就遭人類獵捕滅絕了。這是個很經典的故事,但事實上,在這些探險家抵達之前,白令島就已經是這個物種僅存的最後一個據點了。

海洋中其他豐富的生命,也都非一夕之間消失的。雖然現今漁業的高效率已經到了毫不留情的程度,然而對海洋生物資源的密集開採,並不是從現代或是工業化才開始,而是早在11世紀歐洲的中世紀就已經展開。羅伯茨在本書中探討悠久繽紛的商業捕魚歷史,同時也帶領讀者穿過數個世紀,見證海洋的衰亡。

※本文不適用CC條款,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