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南案一籮筐的問題與疑慮 誰來把關與釐清? (上) | 環境資訊中心

濱南案一籮筐的問題與疑慮 誰來把關與釐清? (上)

2002年03月26日
作者:林素貞 (成大環工系教授)

去年12月中媒體指出,環保署已通知濱南開發單位速送環評定稿本,且不需經環評委員確認即可拍板定案。又環保署官員說「工業區開發案定稿本僅是程序,目前濱南案的問題只有兩部分,第一是每日需海水淡化十一萬噸的問題,第二是工業港仍未提環評。」,難道濱南案果真只有這麼簡單的兩個問題嗎?



濱南案評審過程之所以長達數年,主要原因為此案是歷年來所有環評報告中最具爭議性的個案,在程序及審查內容均有許多瑕疵,如原被列入初審會議討論的十大議題中之三項:「區位替代」、「工業專用港替代」與「黑面琵鷺與自然保育」,在決議過程中不知何故被忽略了。綜觀此案相關問題包括:威脅潟湖生態與黑面琵鷺,CO2排放量極大,工業港及替代方案未列入評估,加速海岸侵蝕與沙洲消失,且南部嚴重缺水,對民生、農業與南科用水可能造成排擠現象,又濱南案區位與台南縣原有豐富的漁業及觀光資源嚴重抵觸,對未來南科的發展可能有不利的影響,因為,本質上,高污染與高科技產業在區域發展上並不相容。以下針對CO2排放量,工業港區位,供水來源及黑面琵鷺等問題敘述:



一、 CO2排放量:



根據日前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的資料顯示,2001年地球的氣溫達一百四十年間的第二高,僅次於1998年,而此現象主要由於全球的溫室效應氣體所引起,故目前CO2已是國際間控制溫室效應的主要減量對象。濱南案的CO2排放量共計20.55百萬噸,為全國排放量之10%(達回歸1990年排放總量18%),加上六輕及擴建廠共排放47.63百萬噸,佔全國排放總量約21%,合計約為回歸1990年全國總量的41%。若進一步估計八輕,則以上計劃CO2排放量將佔全國CO2排放總量之34 %,為回歸1990總量之67%,如此龐大的排放比例,如何回應與面對國際公約壓力?而回歸1990年的排放水準將是不可能達到的任務。就算以回歸2000年排放水準為未來的減量目標,如何擬定各部門及產業間合理公平的CO2排放配額,將是極大的挑戰;而產業間為爭取CO2配額將出現嚴重的惡性競爭與排擠現象。這些後遺症,不知環保署及相關部會是否有謹慎評估其嚴重性及如何因應的對策?



另外,CO2排放不只是單純的環境問題,亦可能造成我國加入WTO後經濟發展的障礙與國際貿易制裁的風險。為提昇我國的競爭力,未來產業結構調整需著重於整體性之均衡發展,以朝向高附加價值、低耗能、低污染之產業為優先考量,若對高耗能、高污染的石化與鋼鐵工業仍是如此依賴,可不是一再延誤產業升級與國際化之契機嗎?面對未來國際公約對我國的約束力,政府應秉持地球村成員,為善盡環境保護與避免國際制裁而努力,不宜繼續過度依賴高耗能、高污染之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