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補償效果有限 研究:少1塊棲地 補100塊才夠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生態補償效果有限 研究:少1塊棲地 補100塊才夠

2014年11月11日
本報2014年11月11日綜合外電報導,林雅玲編譯;馮加伶審校

自然棲地常人為開發而喪失,為挽救而提出的「生物多樣性補償」計畫,經歐盟最近一項研究顯示,反而會造成整體生物多樣性的流失。此外,研究人員強調,若要完全重建一個生態系,很可能需要數百年的時間。

澳洲用於生態補償的次生林。(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in Europe and CIS提供。)

生物多樣性如何補償?「零淨損失」為目標

「生物多樣性補償」機制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為補償因人為開發而喪失的自然棲地,另選一個「補償地點」重建生態系。此機制通常著重於此地景的生物多樣性,以零淨損失為目標。

有些補償機制採取保護補償地點現有的棲地;有些則為復育計畫,要在土地退化的區域進行生態復育。復育補償機制經常被保育學家批評,認為此舉低估了生態系統的複雜性,且由於我們對生態系統的復原了解還不夠,難以確保補償計畫的成功。

全球案例比一比 僅20%奏效

為了瞭解生物多樣性補償的效果,歐盟最近一則研究收集全球108項研究,比較次生林棲地與原生棲地,並探討不同補償機制的有效性。總共囊括了1228個次生林棲地與716個原始棲地,其中3項研究位於歐洲,絕大多數落在中美洲、南美洲與東南亞。

這些研究提供了補償地點的特徵,像是位置、規模、棲地型態與物種等資料,研究人員並利用電腦模式去評估復育地點及原始棲地,比較兩地的復原狀況是否能相互匹配,以及何時能夠完全復原。

針對不同生態系 、地區與物種模擬其生態多樣性復原的情形,研究結果顯示,要重建一個生態系,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以整體趨勢來看,森林生態系的物種豐度(即物種多樣性)約可在10-30年內恢復,補償地點的物種相似度則需30-90年內即可達到原始棲地的標準,但族群相似度(即個別物種族群的健康狀態)卻需要數百年,甚至是數千年才會恢復。

生物多樣性補償機制的另一個挑戰是,這些計畫可能無法在短期可接受的時間內完成生態系的重建(此研究假設為100年)。該研究估計,約有40%的計畫能在100年內於補償地點完全重現物種豐富度,約有一半的計畫能恢復族群相似度,然而僅約20%的計畫能恢復原本的族群狀態。

棲地復育:少1塊地,需補償100塊

研究人員認為,現行的補償策略尚未將復育的不確定性考量進來,以及需要可觀的時間來進行補償,因此並不支持現行的補償計畫。

他們認為特別需要慎重考量「補償比例」的計算,即所需新土地面積相對於喪失面積的比例。目前通常使用低於10:1的比例,但研究指出介於20:1至100:1比較實際。研究人員也建議,補償計畫必須加上更強的保育策略作為輔助,例如更嚴格的土地規劃與保育政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