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的人口、受威脅的環境 馬達加斯加的現況與困境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增長的人口、受威脅的環境 馬達加斯加的現況與困境

馬達加斯加生物多樣性補償系列之一

2017年09月12日
作者:賀彥儒(德國布蘭登堡工業大學環境經濟所碩士)

馬達加斯加,座落於東非外海約500公里的島國,在1億6500萬年前與非洲、南極洲大陸分離後,島上的動植物即走上了自成一格的演化路徑。這座全球第四大、與世隔絕的島嶼上,島上的動植物皆高度的特有化,85%的植物、91%的爬蟲類、99%的兩棲類以及舉世聞名的狐猴(僅2種非特有種)皆只存在於馬達加斯加。

獨特且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正是馬達加斯加迷人之處。攝影:賀彥儒

獨特且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正是馬達加斯加迷人之處。圖片來源:賀彥儒。

貧窮加上人口成長,持續增長的威脅

馬達加斯加最早的居民是大約5世紀時從印尼、馬來西亞乘著船前來的南島民族,他們帶來了作物(稻米為主食)、文化以及語言(台灣原住民語和馬達加斯加語有許多相同的字根)。之後從非洲來的班圖人才在約11世紀時移居此地,為該島的族群融入了更多元的面貌。

經歷了將近70年的殖民時期,終於在20世紀中葉正式脫離法國的統治。但即便如此,整個國家至今依舊動盪。尤其在2009年發生了一場政變後,使得佔了公共支出費用約75%的外來金援中斷,許多國家基礎建設計畫因此嘎然而止,失業率高漲。直到現在,馬達加斯加仍然是全球最貧窮的國家之一,2400萬人口中有超過90%的人日薪不到2美元。筆者在走訪馬達加斯加首都「安塔那那利弗」(Antananarivo)時即注意到,當地沒有交通號誌,交通跟治安都很混亂;各個銀行、飯店都有荷槍實彈的警衛以防搶劫。且貧富差距甚大,路上行乞的人們身旁不時有豪華進口車呼嘯而過。

此外,該國的經濟依然非常倚賴農業,全國有75%的工作與務農相關。然而,傳統的農作方式為刀耕火種(馬島語稱之為Tavy)。此類耕種方式須將大片森林剷除、燒毀後,轉變成農地,待地力下降後,再轉移到下個林地。即使刀耕火種已被認為是導致森林退化的主因之一,該耕種方式也已被禁止,但是對於居住在林地周圍的人來說,它仍然是取得主要經濟來源的方式。加上快速成長的人口,偏鄉在缺乏其他經濟來源以及基礎建設下,對於農用土地的需求更是有增無減,使得林地的破壞更為嚴重。

根據統計,馬達加斯加已經損失超過80%的原生植被。不僅如此,目前島內的森林損失率為每年0.9%,在某些地區甚至高於2%。棲地的減少直接影響到物種的存活,使馬達加斯加的生物多樣性遭受到嚴重的威脅。

刀耕火種(Tavy)雖已被禁止,但在偏鄉依舊非常普遍,空中不時彌漫著焦味。攝影:賀彥儒

刀耕火種(Tavy)雖已被禁止,但在偏鄉依舊非常普遍,空中不時彌漫著焦味。圖片來源:賀彥儒。

需要維持的生態系統服務,嘗試補償開採的礦業公司

隨著人為的開墾消失的,不只是棲地中的物種,也不只是人類從自然中直接砍伐的樹木、取用的泉水等資源,更有人類間接地從生態系統中受惠的「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像是氣候調節、水質淨化、昆蟲授粉……等。維護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回復力不僅對保存物種至關重要,為了能長久保有良好生活環境,也是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

據統計,生物多樣性最大的威脅來源即為棲地的退化與零碎化,這是因人類恣意地將野生棲地轉換成農業用地或進行商業開發。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生物多樣性屬於公共財的一種,也就是大家共同擁有的資源,而這樣的利益、風險共享特性使的生物多樣性難以維持。因為即使公共財的損耗影響了多數人的權益,但平均分攤下來,每個人並不會覺得損失太大,而忽視了嚴重性。相同的,公共財如果沒有一個公權力的法規來約束,每位使用者都會盡可能的極大化自己的利益,這就是所謂的「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或翻公有地的悲劇、共同悲劇)。

這樣的思維使得公共自然資源容易被濫用,甚至是被少數人所剝削。為了減少環境破壞對生物多樣性的衝擊,許多補償概念的環境政策紛紛在70年代由歐美國家提出 。而其中的一項環境政策「生物多樣性補償」 (biodiversity offset)的概念即是:藉由在別處重建同等質量的生物多樣性,來彌補因發展建設而對環境造成的破壞。然而,這樣的作法仍然必須建立在經過完整的環境影響評估後,實在無法避免破壞時才適用。

馬達加斯加正是一個迫切需要生物多樣性補償的例子。該國擁有高比例的原生物種,但同時也嚴重地遭受到人類的威脅,因此成為保育人士關注的生物多樣性熱點1(biodiversity hotspot)。然而,一昧的禁止當地人使用自然資源、或是拒絕商業開發,卻並非務實的作法。尤其在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極為緊密的馬達加斯加,在高度缺乏其他經濟來源的情況下,直接使用周遭的自然資源,便成為他們求得溫飽的主要方式。如何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是馬達加斯加迫切的議題。

然而,除了快速擴張的農業以外,馬達加斯加的森林更受到了來自礦業的壓力。馬達加斯加擁有的豐富礦產資源其實提供了非常大的經濟潛力。據估計,在馬達加斯加的兩個主要採礦公司(QMM和Ambatovy)將可以帶來18%的國庫收入,且提供超過一萬多名的就業機會。但採礦卻會大量破壞當地特有的原生林,總計約一萬公頃的森林將因此消失,影響範圍更不僅止於森林棲地中的生物、植物,連帶附近的溪流以及出海口的生態,也都將會受到衝擊。

有鑒於此,這兩間大型採礦公司,Rio Tinto QIT Madagascar Minerals (QMM;位於該島東南沿海) 以及 Ambatovy(位於該島中部),都決定自發性地實施生物多樣性補償計畫。雖然在實施細節上略有不同,但其目的同樣都是希望藉由復育礦區周遭的原生棲地來抵消採礦所帶來的生態破壞。同時,此計畫也能增加採礦公司的聲譽,並減少與當地民眾、環保團體的衝突。

這兩間大型採礦公司,各自有著不同的開採計畫,也威脅著不一樣的環境,因此他們也推出了不同的生物多樣性補償計畫,但隨著不同的營運狀況、實施方法與各式問題地浮現,也面臨了各自的挑戰。

→本文為系列第一篇,繼續閱讀下篇

註1被定義為生物多樣性熱點(biodiversity hotspot)需要滿足兩項嚴格的條件:(1)必須包含至少1,500種的原生特有維管束植物,且 (2) 已失去至少70%的原生植被。全球有25個地區符合此定義,馬達加斯加即是其一。


【馬達加斯加生物多樣性補償系列專題】

  1. 增長的人口、受威脅的環境 馬達加斯加的現況與困境
  2. 加入市場交易制度 嘗試製造雙贏局面的生物多樣性補償
  3. 兩樣公司兩樣情 持續投入是關鍵  生物多樣性補償的成功與失敗

※ 本系列節選自作者碩論,在布蘭登堡工業大學環境經濟所Frank  Wätzold教授指導下完成。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賀彥儒

深信「你自己必須成為你在世上想見到的那個改變」。期許自己能貫徹此信念,為這寶貴的環境持續奮鬥。

有興趣歡迎與作者聯絡,Email:ck4u04@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