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農業外勞解缺工? 學者憂排擠效應、薪資水準下降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引進農業外勞解缺工? 學者憂排擠效應、薪資水準下降

2015年04月13日
本報2015年4月1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陳文姿報導

農委會日前提出今年1月試辦開放農業外勞,勞動部曾表示5月起可望引進農業外勞,引發各界議論,憂心農業外勞影響國內農業發展。10日,台灣農村經濟學會與台大農業經濟學系舉辦「台灣農業外勞政策研討會」,廣邀學者專家、政府代表與農牧業界代表,共商農業缺工問題的解決之道,以及引進農業外勞的效應。

農委會強調,農業外勞政策秉持必要性及補充性原則辦理,但學界及農業團體質疑,政府並未詳實掌握不同農業類別缺工狀況,貿然實施可能排擠本國農業勞工權益,整體薪資水準下降,農委會應從長遠農業政策著眼;業界代表則認為緩不濟急,希望政府盡早開放農業外勞。

勞動部跨國勞動力管理組簡任視察侯松延澄清日前傳聞,他表示引進農業外勞政策,須提案經政策諮詢小組討論達成社會共識,沒有時間表。

引入農業外勞有利弊  學者憂違反補充性原則 

農委會輔導處農業推廣科科長郭坤峯農委會輔導處農業推廣科科長郭坤峯表示農委會已經實施多項鼓勵農村就業政策,但仍無法解決農村長年缺工問題之下,才考慮引進外勞。

郭坤峯強調,農委會開放試辦將秉持「補充性」原則補足農村不足勞動力,避免排擠本地農工權益,同時限定業別、限量,及部分產業限點之原則。

農委會所規畫的引進模式有二,全年性缺工的產業直接由雇主提出需求,如屠宰業、牛飼育業、蘭花、菇類。針對季節性缺工的產業,則由農會或合作社雇用,採外展模式服務不同產業,例如茶及果樹。

郭坤峯表示目前遠洋漁業、箱網養殖漁業、屠宰業均已開放引進外勞,農民、產業團體、及立委也多次提出開放農業外勞的需求。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陳吉仲認同農委會提出基本原則,但質疑開放農業外勞將違反這些原則。他舉例,農業外勞雇用成本23000元,目前菇類工人薪資3萬以上,勢必衝擊本國勞動市場。

陳吉仲認為,季節性缺工人數與長期性缺工人數缺工狀況不同,不應直接加總。此外,外籍配偶及農村人口也會投入農村臨時工作,農委會資料只提勞動力需求,卻未考慮農村勞動力供給。

確定產業前景才能決定方向  引入外勞宜審慎

勞動部簡任視察侯松延表達勞動部3項意見:首先,農委會應明確提供產業發展、願景及競爭力,再依現有的人力,提出政策。而非從缺工人數來判斷是否引進農業外勞。

侯松延舉例,小番茄量產時,價格崩跌,農戶損失很大。引進外勞大量生產,可能導致利潤下跌,反而影響農民與農企業生存。

其次,提出引進外勞的產業,應先分析其勞動條件,在雇主合理利潤之下,檢視有無提高勞動條件及薪資的空間。最後,在管理層面,勞動部訪視的結果發現,部分缺工問題屬季節性,未來雇主可能利用工作空檔從事額外工作。相關問題都需充分討論,才能談引進外勞問題。

業界需求迫切 憂心產業政策緩不濟急

針對學者提出薪資調整可解決一部分缺工狀況。彰化縣菇類生產合作社總經理持相反意見,他表示菇類工人工資3萬以上,沒得休息又需要加班,根本留不住人。

國內養菇業也成為這次開放農業外勞的討論產業之一。國內養菇業者陳述缺工困境

台灣農村陣線研究員陳平軒說,討論農業薪資水平時,應考量不同產業薪資競爭問題,這是整體經濟的問題。

陳吉仲則提出另一解決之道。農委會資料顯示台灣缺工約4000名,但每年近35000名年輕人到澳洲打工,不少人在澳洲從事農業跟畜牧勞動,農委會應制訂辦法留下這些人力,解決台灣農村問題。

冷凍肉類公會專員吳銘芸明白指出,外勞就是薪資的問題,國外薪資高所以台灣人去做外勞。薪資調高是整體經濟的問題,無法等到時候再來救國內產業。先進國家薪資高,也需要外勞,可見不是高薪資就能解決外勞需求。

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主任吳榮杰表示,產業若不能生存,國家制度必須變革。業界有迫切的需求,但變革影響的層面將改變更長遠的未來與更多的人。

引進農勞試辦不可免?  勞團反對:方向錯誤回頭難

逢甲大學國貿系教授楊明憲同意引入外勞是不可迴避的問題。他提議要提出外勞需求的單位須提出升級轉型的計畫,以利長期的發展。陳吉仲教授表示農業外勞政策應考慮整體經濟效益,如果1000戶農家有外勞需求,如果其他78萬戶農家所得也因而提升,就支持開放,如果因而降低,就須檢討。

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副教授王俊豪也同意試辦政策。由於結構上調整緩慢,未來人力短缺的問題將愈來愈嚴峻,需要多管齊下解決缺工問題。從試驗中了解利弊得失,以科學方式來解決問題。

陳吉仲則認為不應全盤否定農業外勞政策,而是依不同產業、作物去分析。他建議未來引入外勞應優先考慮全年性缺工產業,解決產業全年聘不到人的困境。

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卻強烈反對試辦政策。他表示台灣外勞政策1989年由台塑麥寮專案引進,至今外勞55萬。移工外勞政策執行30年,台灣薪資倒退16年。以農業外勞作為解決本國問題的手段是錯誤方向。

對此,陳平軒補充,當初產業外勞也是說補充性原則,但後來演變成降低成本原則,產生排擠本國勞工效應,至今台灣薪資水平無法提升。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