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與環境消耗 | 環境資訊中心

消費與環境消耗

2001年11月25日
編輯室彙編

近日編輯國際無消費日的資訊,跟同事聊起多年前逛法國跳蚤市場的愉快經驗。當時真是覺得比起巴黎鐵塔毫不遜色呢!

每家店面都深具特色,單是擺飾與櫥窗設計就讓人目不暇及,即便在路邊攤位上的翻翻撿撿,往往也都能找到相當便宜且令人"如獲至寶"的東西,整個過程也充滿了尋寶的未知與快樂。逛巴黎的跳蚤市場就像是欣賞巴黎的另一種風情。

細想想,我們花錢去購買的許多"新商品",不論其價格高低,其實就其本質與內涵,有時往往反而是相當"廉價"的!像許多設計新穎的商品,不論是手錶、背袋、飾品,甚至是衣服等,可能都是化纖製品,亦即與免洗塑膠杯盤一樣是石化產品﹔在大量刺激消費的廣告與情境中被生產與購買。這些物品無論在生產過程,或最終的棄置處理,都將大量耗用地球資源,同時造成地球的環境負荷。

另一個潛藏的問題則在於,無形中,大家也日益養成了速食的品味與思維。

想想久遠以前,以物易物的年代,人們對於物質的珍愛情感與惜福的心情,以及連帶人與人的互動,都是溫暖而動人的,一把手工打造的椅子,就像擁有自己獨特的生命情態。當時人們對於生命價值的體認,從來不在於名下擁有多少的儲蓄與不動產,卻比我們活的更為真切。

細說來,一時用不上的東西,不見得是不要的,或無價值的﹔不同時空背景下,對於另一個人,可能就相當實用與珍貴。甚至有些東西的"歲月痕跡"都有其獨特價值。我們之所以對所謂的"二手商品"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往往不自覺依附於社會的主流價值,試想想,無論是明朝的古董家具、歐洲18世紀桃花心木的桌椅,以及其他一些"有行無市"的高價古董,不也是"二手商品"的另一種說辭嗎。

消費型態的思維,基本上也衍生了"財富的聚斂與累積",進而也形成了貧富落差與社會正義問題。相反的,惜物愛物與簡樸生活的思維,卻能讓我們重拾一些失落的美德與可貴的生命經驗。

根據資料顯示,台灣人的消費壓力是國際平均值的3.42倍,排行全球第二名!我們似乎可以試著在"以物易物"及"跳蚤市場"的思考中,創造另一種價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