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透過教師成長團體,以「葉子」為主題,設計一學期的課程及教材,透過葉子的外觀、葉子的遊戲、葉子的機能、葉子對環境的影響、大地的維他命及堆肥的運用等,讓學生了解葉子的生長過程和落葉堆肥─大地的維他命。可做自然科教學控制變因實驗的最好教材,提供國小教師參考。
關鍵字:葉子、落葉堆肥
壹、 緣起
教師專業成長是教師的責任,也是時代的必要性,自從一九九八年九月三十日教育部公佈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已揭示課程決定權下放,即「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到來,因此;身為現代教師,宜積極尋求自我專業成長的空間與機會。
台北市自八十九年七月起推出"垃圾費隨袋徵收"的政策,而全台北市的學校也必須配合進行垃圾的處理,其中落葉在一般的校園中更是主要的垃圾來源,讓眾人皆深深感覺落葉處理的重要。市立師院環教中心對於此問題有更快的領悟,因此著手參考國內外落葉堆肥的作法,更於八十九年五月即著手進行試驗,希望讓大地的維他命發揮功效-活化土質。
一般人認為校園中落葉的處理是工友先生小姐的事,但在最新頒布的九年一貫國小階段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綱要中不難發現,從一至六年級有關常見的動物與植物、植物的構造、植物的生長歷程等等皆與植物、葉子有關,如能轉換成課程,再經由教學將其呈現出來,必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這次的教學實驗,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出:葉子的完整概念,也期望能夠從教學中,帶領學生徜徉在葉子的世界,實際體驗出葉子的美,開啟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對葉子的好奇心,並使科學、科技、社會(STS)相結合的教學理念,能夠運用到我們的日常教學活動中。
貳、 文獻探討
一、 植物的相關研究
根據J.Piaget及其夥伴的研究指出,學生需發展至形式運思期(約十一歲之後),才認為動、植物具有生命、是活的;Richard&Seigler(1984)的研究發現兒童約至8-9歲時,才能判斷植物是生物,是活的;Stephan(1985)的研究也發現,兒童需至11歲後,才能將樹、花和植物認為是有生命的。(引自裘維鈺,民84)。王美芬(民82)研究也發現,學前四、五歲之幼兒絕大部分能辨別樹是活的,但有13.8%的幼兒認為樹是死的。Wax等人(1987)的研究發現,六至十一歲的學生中,僅有 30-60%的學生知道植物是屬於生物的一員,十二至十五歲的學生雖答對率較高,但仍未達 80%。
大多數學生認為植物獲得食物的方式與人類相同,也是有多種方式。一般學生多認為植物是從環境中獲得食物,有些人認為從土壤,亦也些人認為是從土壤中的肥料,更有些人認為是從陽光、水、空氣中獲得,甚至也有人認為葉綠體也是植物的食物(Anderson,1986)。僅有少數學生認為植物的食物是由自己內部製造。因此個人也認為在進行教學時,宜再將植物獲取養分的方式再做說明。 維鈺(民84)的研究也發現,學生用以判定一物體是否為植物的準則,主要是先依據外表特徵(根、莖、葉)。其次是能否自由移動,是否種在土裡;再者是能否生長,有無生命。四年級起開始出現植物會行光合作用、會呼吸、繁殖等較抽象的概念;但對於植物的呼吸、能自行製造養分,與有細胞壁等特性的認識則較薄弱。
裘維鈺(民84)的研究發現,多數的生物教師均認為;光合作用是學生在生物學上問題最多的一個單元。研究指出(Amir&Tamir,1991;Roth et al.,1987)學生對於光合作用的學習困難,不在於光合作用是一個較抽象的概念,而在於學生對於食物、能量、氣體及生物等基本概念,有許多迷思概念,更遑論將這些概念連結起來。Wandersee(1985)發現學生對光合作用之概念,隨其教育體系的改變而改變;但學生對水、葉綠體及二氧化碳在光合作用中所扮演的角色,隨著時間及年級的增加而稍有改善。Roth等人(1987)的研究發現,學生對於光合作用的瞭解,多僅止於名詞的記憶,而無法將記憶的名詞用於生活中(引自施慶麟,民87)。
由以上的研究可以發現,認識植物對幼稚園及國小學生是有困難的,所以在教學時應從觀察與體驗開始。葉子行光合作用的概念於國小高年級或國中之後再傳授較為適合。目前在九年一貫的綱要發現,光合作用的單元安排在國中。因此本次的教學設計,透過擴散思考,學生從觀察、遊戲及操作中認識葉子,進而了解葉子一生中各有其功能。期盼從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也可達到增進教師專業能力與落實學校本位課程。
二、落葉堆肥的相關研究
堆肥材料的選用可以由植物、樹葉、剪下的樹枝、木屑、庭園整理後的廢物;或咖啡渣、生菜屑、果肉、果核、果皮、玉米莢、茶包等廚餘,皆可用來製作堆肥。部份物質如肉、骨頭、脂肪、油紙和機油、汽油等物質,容易吸引動物覓食,且會散發惡臭,不適合用來製作堆肥,因此應該避免作為堆肥使用。
有利堆肥發酵的因子,正確的碳氮比需要精確的化學分析和計算,粗略的估計可參考表三所列常用堆肥成份(簡宣裕,1995;林景和,1993)。其他如水分、空氣、溫度、表面積也應注意。
表一:常用堆肥材料成份表
材料\成份 |
碳﹪ |
氮﹪ |
水分﹪ |
雞糞 |
34 |
4.2 |
56 |
闊葉樹樹葉 |
54 |
1.1 |
16 |
稻殼 |
55 |
0.6 |
12 |
豆粕類 |
62 |
5.8 |
|
尿素 |
14 |
4.6 |
|
參、 研究方法與流程
一、 研究方法
(一) 討論法
(二) 訪談
(三) 實驗
二、 研究流程
肆、 實驗教學:
一、 擴散思考圖
二、 「葉子的一生」教學活動設計
從觀察葉子並透過遊戲使學生體認到葉子的美與用途及認識葉子的一生,為了配合九年一貫課程,表一說明各個活動之名稱、認知、過程技能、策略、對映分段能力指標、教材內容細目、及上課所需時間,提供教師參考。
表一
活動名稱 | 認 知 | 過程技能 | 策略 | 對應分段能力指標 | 教材內容細目 | 時間 |
一葉子的外觀 | 1.顏色 2.形狀 3.大小 4.氣味 5.質感 6.如何記錄 |
1.比一比、說一說葉子顏色不同的原因 2.葉子:新葉、老葉、落葉 3.幫葉子找家 4.記錄 5.分享 6.情境 |
以組為單位進行討論
發現教學法 |
1-2-1-1 1-2-2-2 1-2-2-4 1-2-4-1 1-2-5-1 1-2-5-2 6-2-3-1 |
521-2a 230-2a |
2節 |
二葉子的遊戲 | 1.葉子聲音 2.葉脈書籤 3.蚱蜢製作 4.葉子項鍊 5.葉子拓印 6.葉片窗簾 7.海報 8.衣服 |
1.創意 2.成品 3.分享 |
創思教學法 遊戲教學法 |
1-2-2-2 3-2-0-2 1-2-2-3 3-2-0-3 1-2-2-4 6-2-1-1 1-2-3-2 6-2-2-1 1-2-4-1 6-2-3-1 1-2-4-2 6-2-3-2 3-2-0-1 |
2節 |
|
三葉子的機能 |
蒸散作用 |
1收集資料 2實驗 |
角色扮演法 討論教學法 |
1-2-1-1 1-2-3-1 1-2-5-1 1-2-5-2 6-2-2-2 |
230-4a 230-4a 510-2a |
2節 |
四環境的影響 | 1.遮蔽陽光 2.調節溫度 3.隔音效果 4.淨化空氣 5.其他 |
1.收集資料 |
角色扮演法 |
1-2-2-2 |
2節 | |
五大地的維他命 | 1.落葉是不是垃圾? 2.落葉的利用 3.堆肥的方法 (1)選擇地點 (2)材料 (3)工作分配 (4)確定步驟 (5)測量溫度 (6)外觀觀察 |
1.收集資料 2分組實驗(控制變因、準備器材) 3.記錄 4.分享 |
問題扮演法 討論教學法 發現教學法 |
5-2-1-2 1-2-2-2 6-2-2-1 1-2-4-1 6-2-3-1 6-2-3-2 5-2-1-2 6-2-2-2 5-2-1-3 1-2-3-3 |
421-3e 421-4e |
16節 |
六堆肥的運用 | 1.堆肥對土壤的影響 2.堆肥與植物生長 3.堆肥與垃圾量 |
1.分組討論 2.種植 |
探究教學法 | 6-2-3-1 5-2-1-1 5-2-1-2 5-2-1-3 |
512-2a
|
4節 |
三、 教學活動學習單
本教材含六個教學活動,從觀察葉子開始,進而透過葉子的遊戲體認到葉子的美與用途;藉由葉子的機能與對環境的影響,體驗與了解葉子對人類與環境的重要性;最後希望能利用落葉製作成堆肥,使學生學習到控制變因等科學技能,並將垃圾減量使落葉變為可再利用的資源,達到環境保育的理念。限於篇幅,僅提出活動二的教學活動學習單參考。
四、 訪談
此部份是對學生上完課後,對學生訪談詢問最喜歡的單元及對葉子看法改變的觀點資料整理如下:(引用陳俊男老師的學生資料)
(一) 你最喜歡那一個單元﹖為什麼?
(二)
黃紹愷:神奇的葉子之葉子拓印,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做這種實驗,覺得非常新鮮。雖然失敗很多次,但還是令我感到意猶未盡。可見葉子的拓印看來簡單,作來其實也要一些技巧。以後在空閒的時候我也要來自做做看,希望能更加進步。加油!加油! 林姿文:第二單元之葉脈書籤。因為做好書籤後對日常生活很方便,例如:送同學當禮物、留下來當紀念品或是當裝飾品。 李思萱:神奇的葉子。因為可以把大自然的物品活用在生活裡。有一些還沒做到,實在很好奇,所以一定要教我做喔!一定喔! 何宗原:落葉堆肥。不但環保而且可以減少垃圾,也可以使樹木茂盛非常好。 蔡冠杰:葉子的機能。因為他應該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常識,也應該是我們日常生活用的到,看的到的寫照,這種情形一定要學得。
表二:學生對各單元喜歡的程度
活動 |
認識葉子 |
神奇的葉子 |
葉子的機能 |
葉子對環境的影響 |
大地維他命 |
人數 |
1 |
18 |
2 |
0 |
3 |
比例 |
4.25% |
75% |
8.25% |
0 |
12.50% |
表二發現學生最喜歡的單元是神奇的葉子佔75﹪,在遊戲中學習,學生透過思考,創意作圖、好玩及是動態的。但葉子對環境的影響,沒有具體操作較引不起學生的興趣,可作為修改設計教學活動時的參考。
(三) 你對葉子的看法有什麼改變?
彭禹傑:以前掃落葉掃的很累。現在知道落葉有許多功能,所以改變很多。
施佑欣:我以前一直覺得那些葉子沒有用途,而且又好髒、好噁心,但現在我才知道有好多用途,有各種玩法,環保又有趣。
李思萱:覺得葉子的功用很多,使用的範圍也十分的廣,所以我也漸漸覺得大自然真是十分的奧妙,也想多研究大自然。
簡勳德:我以前認為他沒有用,但是他其實有非常多的作用,如:遮蔽陽光、調節溫度、淨化空氣、隔音效果、美化環境、資源回收做肥料等等,所以臥現在很喜歡他。
林佳辰:以前我覺得葉子沒有用,可是上完這一課,我才知道葉子很重要,可以製造氧氣。
莊炘諺:以前上學時,看著那些呆板的花草樹木,本以為都沒什麼用途,現在知道他所帶來的好處,為我們服務,幫助我們,就像我們的朋友。
許雅婷:有很大的改變,之前覺得每天在掃落葉,覺得煩死了,恨死樹葉,但是學了許多改變樹葉的方法,現在覺得樹葉也可以做一些有用的事情。
伍、 教學心得:
以下僅將每次教學完後,教師自己的感覺提出說明:
一、 四年級學生反應,對樹葉的感覺不易表達,例如:學生會說:「老師,我不會說。」、「老師,我不會畫。」、「老師,我不會寫。」,個人在教學後深思認為其原因可能如下:(一)可能與學習單的設計有關,此次活動設計,在學習單的「引導語」部分太少,四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因素,可能需要多一點的引導與共同討論,才知道自己到底該做些什麼?所以;日後宜在學習單的引導語部分再加強。(二)也或許因為平日的自然習作中,並沒有如此的訓練,一般的習作,大部分已把表格設計好,只要填一填數字或是簡單的幾個國字即可,所以四年級的學生,面對如此開放性的題目似乎感到不習慣,而在短時間內,要四年級(中年級)的學生作情意表達,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算是要成人作情意表達對某些人而言,也不是很輕鬆的,因此;我認為日後有待更努力增加時間來引導與加強學生表達與思考的能力,並加強學習單的引導語。
二、 大量落葉,平時並不容易取得,可利用校園修剪樹木的機會,來進行活動會有一舉兩得的效果。
三、 就國小學童而言,圖示法是很重要的,因此;可用圖片或實物來呈現互生或對生,老師不需要直接告訴學生樹名、互生、對生等專有名詞。只需讓其觀察樹葉排列狀況即可。畢竟;面對網際網路發達的二十一世紀,死背的教育已不再適合於現代社會。唯有學習一套適合於自己的原則學習法,面對知識爆炸的未來社會,才是明智之舉。
四、 「葉子的遊戲」單元,課堂上採用「落葉貼畫」來進行,有學生表示好看、有趣比畫的還漂亮。並發現樹葉有許多的用處也察覺葉子的可貴並培養一些創意。此外活動進行 2節課 (含說明、實作、作品展示報告),時間稍嫌不夠用,所以或者;可當作回家作業於課後完成,要不然也可再用多一節時間來作作品賞析與分組報告。
五、 有學生表示對此活動很有興趣,但要一邊忙著貼、還要一邊想,真是「累死了」,下課時,又想多撿幾片葉子回來,但後來根本沒有用到,反而製造垃圾。可見此活動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能夠投入深入去參與活動,引導學生動腦又動手,真可謂手腦並用,我認為只要能夠使學生產生共鳴的活動,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六、 實作活動學生興奮,秩序較平日不易控制,我認為這是一正常現象,但是;倘若在活動前教師及規定好班級常規,與逞罰與獎勵規則,或者是;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建立一暗號(如:拍手、暗語等等方式),則學生與教師之間會更有默契,師生之間的情誼與學習環境的氣氛將更為融洽。
七、 個人認為上課二個月後兒童的學習及表達能力較開始時增強許多,並大多數學生混利用課餘時間補充資料到其個人資料夾中。
八、 「大地的維他命」教學是利用一部份的自然課,的確會影響上課時間,個人認為最好能夠將這些活動融入課程中。否則;一方面有學校進度的壓力,無法將活動完整的引導與呈現。另一方面;就算上課有把活動上完,但也算無時間對活動加強進行思考與反省。對於教師掌握教學進度也是一項考驗。
九、 本活動的寶特瓶並不容易蒐集,幸好發動四年級任教的各班級幫忙,終於湊足預定的數量,讓我體會團結就是力量。此外寶特瓶的切割集對四年級的兒童而言並不容易,活動後,發現學生完成的時間不一,建議本切割活動可在家中透過家長協助,先行完成。
十、 活動前,因先委託高年級外掃區的同學蒐集落葉,而後來進行活動時發現,某些學生對於落葉會有排拒感,建議未來再進行活動時,可以讓學生先行蒐集落葉,學生應該會更珍惜自己收集的葉子。
陸、 結論與建議
進行這個「葉子的一生」實驗教學,已有一段時間了,學生和我都衷心的期盼,希望我們製作的落葉堆肥,變成『大地的維他命』,並能對我們校園的植物補充營養,讓我們永樂的校園植物充滿朝氣與活力。
從這次的教學實驗,讓學生體會葉子的完整概念,在葉子的一生中,從新葉到落葉,在各個階段,扮演不同的角色,都有其不同的作用。期望能夠從教學中,帶領學生徜徉在葉子的世界,實際體驗出葉子的美,開啟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對葉子的好奇心,並使科學、科技、社會(STS)相結合的教學理念,能夠運用到我們的日常教學活動中。
一、 喜歡主題式的教學活動:上課與學生訪談後發現大部分學生都喜歡主題式的教學活動、寫習單,因為學習單有變化、具挑戰性。學生也喜歡到戶外觀察、找資料、多動腦,這一點可作為未來九年一貫課程教學活動設計的參考。
二、 學習後的收穫:進行教學活動後,學生認為對教學的收穫有可以了解很多葉子的知識,還有樹葉適合生長在什麼環境。可以知道原來學校裡有這麼多種不同的葉子,還有綠色的花草樹木。而且所有的活動都可以實際操作,比較有感覺!另外;分組活動時,同心協力完成一件事。大家會比較合作。知道可以再利用落葉。做落葉堆肥可以使垃圾量減少,例如;可以把廚餘或果皮加到落葉中。由此可見透過適當的引導身邊的點點滴滴都是教學的好材料,只要老師做好規劃,引領學生,則任何素材都是教學的內容。
三、 最喜歡的單元:學生最喜歡的單元是葉子對環境的影響這個單元,因為透過有趣又好玩的戶外活動實際的體驗是小朋友最喜歡的上課方式。讓學生印象最深刻的是葉子的遊戲,因為那天大家撿了很多的樹葉,而且後來老師也幫每一組和作品一起拍照,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用保特瓶做落葉,每次學生們來上自然課時,總是小心翼翼的抱著他們與我討論,每次想到他們抱著瓶子的既認真又可愛畫面,總是覺得這是教 育的希望。
四、 家長協助:家長的適時協助對教學是一大助力,可提供教師極大的協助, 例如;本教學活動中,需要保特瓶,並要切割容器,若家長課前在家適時的幫忙,則在學校的教學活動進行會更為順利。所以老師與家長如何溝通、協調,使家長給予助力,對教學而言是一門學問。而事實上,一個統整課程的成果呈現背後是需集眾人之力才得以完成的。除了老師的教導之外,若是每一位家長都能夠對於自己的孩子多一點關懷, 這對於一個孩子的各方面成長是有相當大的幫助的。
五、 教師進修:教師是需要進修的,師資培育機構應多舉辦此類的工作坊,由教授主持,提供有經驗的現職教師適時的培養教學的基本能力,隨時的充電,並讓自己的武功不至於荒廢。例如:以本次的學習經驗來說,每個星期來師院環教中心學習,除了學到落葉堆肥處理的專業知識外,同時也佩服王佩蓮主任過人的精力與智慧,讓這個工作坊的會議順利的進行,同時在與各校老師的討論中,每每也有新的領悟,所以;我也強迫自己動腦思考編寫出學習單來,雖說並非完好,但總是跨出了一步,也期待各方先進的指導。
六、 自編教材:可將本教材運用到未來的自然課教師自編教材或五分之一彈性課程時數中來教學,或運用成為學校本位課程,透過日常生活中隨時可得的葉子為題材,讓學生更加的認識與尊重植物,進而對自己的學校產生更深一層的情感。如何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做教學準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以從參加本次工作坊的經驗來說,每天除了每週應有的上課時數外,又要絞盡腦汁想學習單該如何編,實在很累人,建議未來宜減少教師的授課時數,以提供教師共多的時間來收集資料,面對即將實施的九年一貫教育改革。
七、 課程發展:九年一貫課程中已將環境教育列入六大議題之一,所以各校於成立各教學小組時,也應成立一環境教育小組,發展這方面的教材設計,而也應聘請師院教授來指導,使能夠更為完善的發展。各個學校可組織一環境教育課程發展委員會,我們發現在學校環境中面對的事物都可做為教材,而透過真實體驗的事物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從這次整個教學活動過程,可以發現葉子對人類的貢獻多的無法計數,但礙於現行課程的實施方式,無法將其完整的呈現,這學期再一次的將其完整的呈現於教室中,也期盼藉由本教學的實施,讓學生們瞭解,地球上有那麼多的葉子一直默默的協助人類的生存並提供生活使用,而校園中也有那麼多的葉子,陪伴所有的永樂好兒童一起成長,透過朝夕與葉子的相處,希望能夠引發學生對於環境、對於社會、對於自然的尊重,達成地球村永續的經營,此外經由這一次的學習,我更相信,教育的每一個點點滴滴,都可以有創意,面對九年一貫的教育改革,我們所做的僅是一種拋磚引玉工作,目前雖說不上是成熟,但期盼未來有更多的人參與,設計出更多生活化的教材,為國民教育而努力。
誌謝:
本活動承蒙余教授秀琴的鼓勵與指導、成長團員-陳金寶、林寶珠、陳麗玉、陳俊男老師、劉美玲同學的協助,同事楊智堅、吳文良老師在電腦方面的協助、陳標亮先生落葉堆肥箱製作的幫忙,及四年四班同學的賣力演出。在此一並致謝。
參考資料:
(一)中文資料
王美芬(民82):幼兒對於生命現象的解釋用語。中華民國第九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台北縣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民89):積穗國中 第一階段試辦成果專輯。積穗國中。
林景和(1993),利用廢棄菇類栽培介質製作堆肥之研究,台灣區農業改良廠研究彙報39: 17-27.
施慶麟(民88):多點計分認知網路評量模式-以國小自然科植物概念為例。國立台中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綱要。教育部。
裘維鈺(民84):國小學童植物概念及其相關迷思概念之探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種樹救水源監督委員會(民89):眾樹歌唱環境教育輔助教材。行政院環保署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教育部財團法人時報文教基金會
(二)英文資料
Anderson, C. W., Sheldon, T., & Dubay, J.(1986).The effects of instruction on college nonmajors' conceptions of respiration and photosynthesis. Research series No. 164. Michigan State Univ., East Lansing. Inst, for research on Teaching.(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70 317).
Wax, N., & Stavy , R. (1987).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plants as living things. Paper presented at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Tokyo, Japa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94 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