ㄧ、兩棲類數量遽減 氣候變遷難逃關連
1980年代後期,科學家開始注意到中美洲、北美洲及澳洲等地的兩棲動物數量快速削減。
調查結果指出,過去20年內約有200多種的兩棲動物數量逐漸下降,而約有20多種兩棲動物已經絕種,導致此結果的原因包括棲息地受到損害、疾病、化學物質污染等因素。然而,科學家針對此一議題,首次提出與氣候變遷有直接的關連性,並且刊登在4月5日Journal Nature上。
研究小組經過十年的調查,發現此一事件與南方震盪指數有直接的關連,例如南太平洋的聖嬰現象帶來的氣溫上升,及降雨量的減少導致兩棲動物繁殖生長的湖泊與河流的水量減少,嚴重影響牠們的生存。根據 Joseph Kiesecker研究指出:1990年初期,兩棲動物的死亡率達到80-100﹪。
調查人員亦發現,兩棲動物棲息地池塘水位太淺會影響西部癩蛤蟆(Western toads)幼雛的孵化環境,使得正在孵化中的癩蛤蟆幼雛受到紫外線直接照射,並且受到Saprolegnia ferax病毒的迫害,初略估計約有80﹪的西部癩蛤蟆幼雛生存在低於8英吋的池塘中,而適合的水深標準為22英吋,因此惡劣的環境使得西部癩蛤蟆幼雛的死亡率達到12﹪。
Joseph Kiesecker亦指出:兩棲動物可能是生態指示者,因為牠們對於氣候變遷特別敏感。因此目前有許多研究學者開始以研究兩棲動物的活動,以作為生物多樣性的受到氣候變遷威脅的一項參考。
(資料來源:http://www.enn.com/news/enn-stories/2001/04/04102001/frograin_42935.asp)
二、爬蟲類數量持續減少
Journal BioScience於2000年8月11日發表一項議題:全世界的爬蟲類承受的環境壓力比兩棲動物為大。
喬治亞大學爬蟲類暨生物學家Whit Gibbons 表示:近日研究證明兩棲動物類數的削減量已達頂點,現今我們要繼續調查爬蟲類數量的減少之因是否也與兩棲遭受同樣威脅。
科學家調查結果發現,爬蟲類數量減少的速度比兩棲動物快。美國漁業暨野生動物部門(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證實有許多瀕臨絕種的兩棲動物正面臨環境的威脅。根據美國瀕臨絕種動物法(Endangered Species Law)中有列有26種兩棲類及88種爬蟲類,另外在世界保育聯盟(World Conservation Union)列有瀕臨絕種的兩棲類有129種兩棲類及爬蟲類270種。同時,兩棲類及爬蟲類保育組織(Partners in Amphibian and Reptile Conservation)也找出6項導致爬蟲類數量遞減的原因:
1. 棲息地的減少及環境品質惡化
2. 其他族群入侵
3. 環境污染
4. 疾病
5. 過度的開發
6. 全球氣候變遷。
據報導,兩棲類與爬蟲類的生存環境相同,並且對於惡劣的生存環境均難以抵抗,例如伐林、溼地乾枯化及農地區施用化肥所造成的污染等。Forman大學生物系助理教授Travis Ryan 表示:爬蟲類需要更大的生存空間,因此牠們對破碎的棲息地的敏感性更強烈。人口的大量成長嚴重威脅爬蟲類的生存,以棱龜(leatherback sea turtles)為例,過去15-20年間數量已劇減30﹪。
國際保育(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生態學家Kurt Buhlmann表示:爬蟲類面臨食物不足的危機。
Buhlmann也表示:爬蟲類是所有溫帶及熱帶區的重要物種,牠們是生態系統的食物鏈的上端,亦是環境的指標者,因此牠們數量的減少代表生態系統正受到傷害。
(資料來源:http://www.enn.com/enn-news-archive/2000/08/08112000/s_30432.asp)
中華民國九十年四月二十三日
本文轉載自全球變遷通訊電子報第二十九期
【國立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http://www.gcc.ntu.edu.tw
訂閱全球變遷通訊電子報: vivid@gcc.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