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中國漢族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久居山林的泰雅子民也有相似的生活方式:狩獵、禦侮為勇士所負責;織布、編衣與家務,則是泰雅族婦女的重要工作。
要織出一塊布得從種苧麻開始,經過剝皮取得纖維、捻線、曬乾、漂白、染色……等繁複的過程,才能得到織布的線材。線材整經上織布機織成布後,再將布匹縫製成各類型的衣物、被褥等。
猶如泰雅族傳統以狩獵及禦侮的能力,來評量男子的社會地位,織布技術的好壞,也是評鑑泰雅女子能否嫁個好夫家的重要關鍵。
種麻取纖維
泰雅族傳統的織布線材,是取自苧麻莖皮纖維的麻線。婦女們在自家的田地裡種苧麻,採收後去除葉片、折斷苧麻莖條剝下整條的外皮。
將1公尺長的竹管一端斜切,再縱剖至竹管的二分之一,作為刮麻取纖維的工具。將剝下的苧麻莖皮的一頭,夾入剖開的竹管間用力拉出,刮除肉質的部份即取得具韌性的纖維。
製線與染色
將取得的纖維曬乾、捻成線、紡紗,再放入柴火的灰燼水中搓揉,漂白後以水洗淨、曬乾。取部分線材染色後再曬乾,作為配色用的線材。
根莖長得像地瓜的裡白葉薯榔,是泰雅族最重要的染料植物。取其塊莖敲碎後,與麻線齊煮再曬乾;如此步驟重覆二次,就可將麻線染成茶褐色。
漂白過的淡米色麻線與染成茶褐色的麻線,透過婦女的巧手,於是編織成泰雅風格的圖騰,以及屬於各部落特有的紋彩。
織布機具
製得麻線後,以傳統的織布器材紡織。織布的機具包括一個「理經架」用以整理線材、設計紋路,以及一組織布用的木造工具。
理經架通常選取長方形檜木作為底座,分別於上方的中央與兩端挖洞,中央的洞中置入Y形的枇杷枝幹,兩端洞中放入圓棍形的櫻花木。婦女們憑藉著簡單的三根木頭理線,同時將這塊布的花紋設計於其中。
整理好的經線挪至大葉釣樟莖幹製成的箱型「經軸」上,利用以檜木製的分隔棒固定布軸、紅子莢蒾製的綜絖棒及整線棒、烏心石做的打緯刀棒,再將背帶置於織者的背部以拉直經線,組成了人與一組木棒器物的織布共同體。
隨著雙腿的屈膝、伸直,桂竹製的梭子在上下二層織線間來回遊走,經線與緯線交織著婦女們的巧思,部落的紋路於是漸漸成形。
傳統服飾
織布分為平織與挑織兩種,通常織成一匹布需要耗費約一週的時間,平織主要在改變經線的顏色,織成條狀變化的紋路,通常織成披肩或毯子;挑織則運用染成褐色的麻線,織出幾何圖形的花紋,上衣、胸兜、護腳布常可見挑織的圖紋。
苧麻
從苧麻取得的麻線是泰雅族的重要線材。苧麻多由婦女自己栽植,需選擇長得高、不分岔的品種,若苧麻分岔纖維長度太短便不能使用。栽種到約比人高時即可採收。
去葉後取苧麻莖部的外皮,用竹管刮之取得具韌性的米黃色纖維,再經過沖洗、曬乾、煮、漂白、染色……等一連串步驟取得麻線,是泰雅傳統服飾的主要材質。可惜目前因毛線取得方便、色彩多樣,以苧麻線材織布的傳統已逐漸消失。
利用苧麻捻成的繩子,也可編成網子內舖獸皮,供上山的獵人裝獵物的肉塊、背山豬等。
※本文節錄自農委會林務局出版之《綠色葛蕾扇──南澳泰雅的民族植物》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