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4條支流有水皆污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黃河流域4條支流有水皆污

摘錄自8月27日新聞晨報北京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黃河流域共有12條支流,中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重點檢查後,發現有1/4的監測斷面為劣五類水質,包括渭河、延河、汾河、涑水河等4條支流及其流域,由於徑流量小,自淨能力差,現在幾乎到了有水皆污的地步。

渭河為陜西省最重要的河流,長500多公里,是關中地區主要灌溉水源。渭河從甘肅進入陝西境內的寶雞時為二類水質,但寶雞以下污染逐步加劇,到達潼關進入黃河時已全部變成劣五類水質。因沿河兩岸大量造紙企業的廢水、城鎮生活污水大多直接排入河道,渭河每年接納的廢水達到6億噸以上,接納的化學需氧量達到27萬噸,相當於其環境容量的4倍。

延河之監測斷面有40%為劣五類水質,主要是石油類的污染物。陝北地區石油類污染物對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已成為一大隱患。

汾河被稱為山西的母親河,監測斷面中有66%已成為劣五類水質,自太原以下的水體完全失去了生態功能。汾河每年流入黃河的水量在3億噸以上,其化學需氧量濃度超過國家三類水質標准的7.3倍,氨氮超標20倍。

涑水河實際上已成為一條排汙溝,全程都是劣五類水,化學需氧量超過中國國家三類水質標准的9.5倍,氨氮超標3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