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一﹚:生物多樣性 | 環境資訊中心

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一﹚:生物多樣性

2006年10月20日

地點: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主辦: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

承辦: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協辦:崔媽媽基金會、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事務所、 台南市社區大學、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環保聯盟花蓮分會

報名:請傳真至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02-23020101 或 email至 biru0822@yahoo.com.tw

聯絡人:徐文彥0920-392547 或 謝璧如 0932-326407

※報名表下載      詳見活動網頁

活動說明:

時間 項目 主講者
9:00 報到  
9:10~9:15 致詞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 陳瑞賓
9:15~9:35 長江源生態環境保護 四川省綠色江河環保促進會
9:35~9:55 台灣生物多樣性與研究概況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吳俊宗
9:55~10:00 中場休息  
10:00~10:20 民間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之成果 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蔡惠卿
10:20~10:50 座談

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與策略

與會來賓
11:00~12:30 參觀生態池與動植物標本館

備註:

  1. 本論壇為自由入場,不收取費用,但為求準備工作之周全,請事先報名。
  2. 主辦單位保留場次及時間變動之權利,如有變動,請見網站即時公告.

※論壇簡介

台灣與大陸的經濟緊密度已毋庸置疑,台灣已經有許多污染隨著傳統產業輸出到大陸,未來將有大批的大陸觀光客直接衝擊台灣脆弱的生態。與大陸僅有一水之隔的台灣,如何承受一個龐大的工業國家興起可能造成的環境災難?

在全球環境越來越惡化的情況下,許多環境的課題,都不是一地、一國能單獨面對與解決的;特別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許多污染也隨同資本進行跨國性的流動。區域性的合作是解決環境問題的趨勢,而NGO的彈性、理想性與組織性,往往能在區域合作上扮演積極性角色。

無論海峽兩岸的政治問題如何紛擾,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面對日益嚴峻的環保問題,兩岸環保團體的攜手合作與經驗交流,代表的不只是環保工作的協力,更是實現區域和平的冀望。

※大陸與會團體

  • 自然之友:中國第一個環保團體,會員多達8000多人,曾經榮獲國內外十五個環保獎項。出版中國首部環境綠皮書《2005年:中國的環境危局與突圍》。
  • 北京地球村:聯合國環境署委託之中國NGO信息連絡站。曾經榮獲2000年度「蘇菲獎」與2001年澳大利亞「班克西亞國際獎」。
  • 綠色流域:中國西南地區最堅實的河川守護者,啟蒙村民理解水壩工程對生態與生活的影響,協助村民爭取參與公共工程決策的權益。2006年榮獲世界環保工作最高榮譽的「博格曼環境獎」。
  • 綠色江河:設立中國第一個民間自然生態保護站,長江源頭「可可西里」的守護者。2000年「地球獎」、2002年「福特汽車環保生態獎」與「母親河環保獎」得主。
  • 綠家園:組織中國環境記者沙龍,發表「中國環境記者調查報告」,多年來致力於反壩運動。創辦人多次榮獲國內外環境新聞獎。
  • 綠色浙江:浙江者青年環保志願者組織,組織成員榮獲多項獎項,包含「地球獎」、「母親河獎」、「民間環保優秀人物」、「福特汽車環保獎」等等。
  • 北京綠十字:推動新農村建設,創立「五山模式」的生態農村並獲得世界銀行的支持,「五山模式」正不斷地複製中。
活動日期: 
2006-10-23(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