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回收再利用 兩岸處理進度不同但方向一致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垃圾分類回收再利用 兩岸處理進度不同但方向一致

2006年10月25日
本報訊(張文樺報導)

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由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主辦、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承辦的「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24日在台北NGO會館舉行第二場論壇,邀請到北京綠十字生態文化傳播中心項目主管孫曉陽、浙江省綠色環保志願者協會副秘書長忻皓,以及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曼麗、環境資源研究發展基金會副研究員林群超,分別介紹兩岸的廢棄物政策及處理。藉由NGOs的彈性、理想性與組織性,往往能在區域合作上扮演積極性角色,主辦單位表示,希望兩岸資訊流通是平等,而舉辦此論壇的用意便是讓兩岸的NGOs能夠面對面,進行直接的交流。

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曼麗 環境資源研究發展基金會副研究員林群超

台灣在1987年解嚴、民間團體開始崛起以及環保署成立為環境轉戾點,陳曼麗表示,在短短50年內台灣人口從600萬到2300萬人,伴隨而來的生活污水、垃圾問題也使現在廢棄物觀念有所變化,開始從掩埋、焚化、源頭減量、建立資源循環型社會等多方處理;自1998年主婦聯盟率先進行廚餘回收再利用,2006年全台已展開強制垃圾分類作法,逐漸在進步。林群超則從學理探討出發,提出廢棄物應細分為「棄權物(Discards)」與「廢棄物(Waste)」,以明確界定垃圾問題的各項因子。他也介紹台灣垃圾議題已開始著重企業延伸責任,強調企業身為製造者、產品設計者,應從源頭開始考量產品的可回收性。

北京綠十字生態文化傳播中心項目主管孫曉陽在中國方面,孫曉陽表示,垃圾回收分類、最終處理、處理過程垃圾處理人員的防護以及電子廢棄物處理都碰到難題,中國城市年產廢棄物1.5億噸佔世界1/4,這當中有68%是可回收,產值約250億元。中國建設部不久前發布《中國城鄉環境衛生體系建設》,到2010年目標之一是讓從事環境衛生作業和生活垃圾處理的主體由政府包管向現代企業轉變。孫曉陽表示2002年中國政府提倡分類收集,但垃圾分類收集目前只占16%,因此綠十字與日本東洋大學合作,開展為期1個月的北京100戶城市居民垃圾分類統計調查,以精確調查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的成分,為垃圾分類收集、相關研究機構或部門提供基礎資料,以研究垃圾的出路、處理方式與促進垃圾回收邁向産業化道路。

浙江省綠色環保志願者協會副秘書長忻皓忻皓則介紹浙江省綠色環保志願者協會在浙江省的環境教育宣導活動。忻皓表示,該組織2000年在全國「地球奬」得主阮俊華領軍下創立,是全中國第一個正式登記註冊的省級環保NGO,也是浙江省最大的環保組織。忻皓借用「世間並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這句話來說明,「其實世間也並不缺少資源,缺少的是發現資源的眼睛」。他認為,每個人都具有最樸素的環保意識,就看我們如何去發現、如何去挖掘。這種可貴的、原發的環保意識,恰恰環保NGO得以立足與壯大的保證。

基於這個理念,該組織2001年下半年到2003年底,搜集民間創意,組織一系列以「廢舊資源利用」為主題的工兿品宣傳展示,以此改變市民對垃圾的認知、對資源回收的重視。例如,2001年在杭州吴山廣場的「環保時裝秀」,引起廣大迴響。近兩年曾發起小學生運用廢舊餠乾盒、可樂瓶做成樂器,演出「森林環保音樂會」…。目前,該組織在農村實施「生態農居」計畫,推廣節能農居與資源再利用,也獲得相當的成果。

中國環保人士參觀新海人工溼地除論壇討論外,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陳建志安排中國環保人士巡覽淡水河沿岸,介紹當地人文歷史與水資源議題。另承辦單位還安排參觀關渡平原的花園──草堂花圃、拜訪淡江大學水資源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也特別委請台北縣環保局參觀解說新海人工溼地一、二期,介紹人工溼地的特性,及其在污水處理、生態復育以及環境教育的附加價值。

兩岸環保交流將持續全台走透透, 25日在主婦聯盟台中分事務所邀請綠家園志願者創辦人汪永晨、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陳建志、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張豐年等人,從媒體參與環境保護,體檢河川污染以及治理進行交流。26~28日也將在台南、高雄及花蓮等各地展開進行永續水環境、永續發展、永續能源等議題論壇交流,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詳細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