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29日
台灣雖然已經確定2025年實踐非核家園,但對於高達17,762束高階核廢料(使用過燃料棒),以及超過20萬桶低階核廢料(含蘭嶼10萬桶)的處置問題,目前社會仍無共識。不僅核一廠2018年除役的時間逼近,核一、核二廠更因燃料池爆滿,有被迫提早除役的可能,核廢處置問題益發急迫。
大家都不願意讓核廢料放在自己的家園,因此有核電廠的國家幾乎都發生過抗議事件。1999年德國新政府成立核廢貯存場選址程序委員會,放棄過去傳統「決定-宣布-辯護(decide-announce-defend)」的模式,從尊重技術(technical suitability)、安全(safety)及公共接受(public acceptance)三大原則,處理選址議題,更立專法處理。「台灣核廢處置論壇系列」特別邀請德國聯邦國會環境委員會主席霍恩(Bärbel Höhn) 議員於四月9日下午2:30-5:00,在台灣大學社科院頤賢館108室,分享德國「公共接受」的做法與經驗,歡迎民眾踴躍報名參加。
日期:2017年4月9日 (日)
時間:下午2:30-5:00
地點: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108室(現場備中文即席口譯)
主辦單位: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協辦單位: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活動日期:
2017-04-09(週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