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吃下去的是什麼文化?學習義大利、日本當個「吃貨」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我們吃下去的是什麼文化?學習義大利、日本當個「吃貨」

2018年07月01日
文、圖片提供:Miru(一本書店店主)
201806175-綠主張月刊-我們吃下去的是什麼文化?-01
《藝術.食帖: 靈魂品味藝術 身體品嚐料理》,暖暖書屋;《金澤不思議》,馬可孛羅。

「吃」會有文化,必定跟持續穩定的生活有關。一個能夠定居下來好好生活的地區,物產會因此豐富起來;人因為互相協力,滋養出文化。這件事攸關的就是:吃可以發展出文化來。

求生存與求欲望

經歷過戰爭與政治的變化,台灣的生活才穩定數十年來,我們開始認識食物跟人的關係,去探索背後的連結。如果以實際的眼光來看,台灣的狀態仍然處在「求生存」與「求欲望」。近幾年因為食安問題,民眾為了吃得安全,花費了比以往更多的力氣在食物上,只為了求取生存。在餐廳裡,比起環境、感官、食物烹煮用心程度,大眾更看重CP值。華而不實的餐館林立,以滿足欲望為第一優先,食物的文化本質仍未被了解。

當超越「求生存」與「求欲望」,才是吃出文化的時候。在此我想用兩本書來談談食物與文化。

《藝術.食帖:靈魂品味藝術 身體品嚐料理》是一本關於義大利飲食文化的書,以古典名畫為觀看起點,呈現義大利的四季生活、人文內涵、跨文化影響力等面向。不同時期的畫作跟食物互相對應,可以看見整個文化脈絡跟食物緊緊相扣。

義大利人熱愛「吃」的愉悅

義大利人愛食物,無庸置疑;愛媽媽的菜,沒有懷疑;固守傳統味道,捍衛到底。義大利人熱愛生活,他們用盡生活的每份心思「好好享受」,工作時工作,但對於以工作報酬換取的食物,則是盡情體驗與縱情熱愛。這裡沒有守財奴,窮人跟富人都可以從「吃」得到最大的愉悅。從古羅馬時代開始,節奏從容、重情感交流、細細品味的用餐氛圍,至今仍然是義大利人的生活方式。義大利人喝紅酒永遠有自己喜好的酒莊,這些酒莊不見得有認證與品牌,用舌頭去辨識是義大利人最信任的方式。來自義大利富有梅迪奇家族的凱薩琳,帶著義大利的飲食文化嫁入了法國皇室,影響近代的法國,甚至擴及整個歐陸的飲食。

從捕獵發展至工藝的金澤文化

不約而同地,日本金澤也有文化培植的背景,和捍衛食物的傳統。《金澤不思議》深入日本古城金澤,追溯捍衛傳統食材及相關的技藝、工藝,描寫城市的文化培植,以及如何創新傳統文化。

前田利家、前田利長、前田利常三代藩主,持續培植金澤的文化,滋養出這個別具特色的城市。加賀藩時代,利用釣香魚、捕野鴨做為武士的訓練,加賀名料理「治部煮」,使用的肉從貴族享用的鶴肉到鴨肉,以至於今日大眾習慣的雞肉,堪稱是從貴族藩侯傳入民間的料理,並普及至全日本。

在金澤,至今捕野鴨仍然採用非常傳統的「坂網獵」方式,每年僅有九十三天的捕獵季節,並且嚴格規定捕獵數量。二戰後,捕鴨獵人經歷抗爭而保住野鴨濕地,也保住了技術、工藝和地方文化。捕野鴨這件事在金澤,已經不只是為了吃野鴨而做了。此外,用縫衣針和鳥羽製成的羽毛魚鉤亦衍生出「加賀毛針」工藝,至今躍升為女士衣著上的華美胸針,釣香魚也已經不單單是為了口慾而已,環環扣連的工藝文化細緻優雅。這正是「吃的文化」。

在台北二二八公園裡的台灣歷史博物館,陳列著一個玻璃瓶,裝著一條僅存的台灣野生香魚標本,牠再也不可能回到棲地,因為我們吃光了野生香魚,只為了吃。台灣島上,能吃的野生動物都吃盡了,何來工藝、捕獵文化與捍衛土地?台灣脫離戰亂已數十年,比吃飽更重要的是一個地區的靈魂──文化。我們何時可以跳脫「求生存」與「求欲望」,以享受生命的態度去享用食物?

一本書店

「生活裡有書、有食物就豐足了」是一本書店最重要的一句話。201806175-綠主張月刊-我們吃下去的是什麼文化?-03小小的書店裡有家庭手作的食物和甜點、慢慢選的好書、很舒服的座位和靜謐自在的空間。一日一日、一步一步,在生活裡回到最單純的眼光,需要的只是最基本的日日實踐。書是生活裡的養分, 食物是生活裡的行動力,是最簡單也是最富足的,也因此最能穩定內心。想告訴很多人這樣更好的生活,也在這裡用安靜的力量傳遞出去。
EMAIL|mail@abook.tw
FB|一本書店
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48巷2-2號 1 樓

一本書店位在台中舊城的綠川旁,走進這裡心就安穩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