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社區的意涵,源自於對「社區永續發展」的需求,以生態社區發展,去逆轉在地球資源過度開發與人類高度成長中,逐漸瓦解而支撐著社會發展的結構。因此生態社區的組織與成員,在努力尋求彼此之間,及對地球其他物類之間可永續生活,並且滿足和諧生活形態的目標之同時,其意圖則是以整合支撐社會環境的支柱,降低對可滿足生活形態的衝擊度。為此,社區成員以整合各種生態設計觀點、永存文化、生態建築、綠能生產、替代能源、社區建築風格等手段來實現發展理念。
這是一個可以實現的夢想:打破行政區域的割裂,重新思考一個合理的地理環境範圍內的生命共同體,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空間;我們正朝著「無尾港生態社區」的路途邁進。
生物多樣化環境的提供
「生物多樣化」的出發點在於保育野生生物的多樣性,「生態社區」的空間環境架構應建立生物多樣化的環境基盤,我們提出:水與綠的環境架構、無尾港溼地永續利用構想,以共同建立「生物多樣化」的環境基盤。
1.水與綠的環境架構
‧生態水循環概念
人類的城鄉環境充滿了建築物、車道、停車場、排水設施等人造物。由於這些人造物均由不透水化材料所組成,最容易斷絕大地之水循環機能,因此而造成土壤失水、植生環境惡化、洪水量大增的現象。
最近許多先近國家的生態社區開發,均標榜生態水循環的設計,以美國德州Woodlands社區為例。此市鎮全面採用自然排水系統,巧妙地應用森林氾濫區之土壤滲透及保水能力,來抑制雨水流出。此設計既不增加洪水,也不會使河水位下降,同時可維持水質,並涵養休士頓市的地下水。由於Woodlands為平坦地形,並具有排水不易的土質,故在排水系統設計較不易,但因活用自然雨水排水系統,而節省大約1500萬美元的龐大人工排水設施費用。
Woodlands以舖面、排水路、調節水池、溼地、氾濫區的整體水循環設計,足為生態城鎮建設的典範,同時,這股生態水循環設計的風潮已蔚為先進國家城鄉建設的新趨勢。
‧無尾港生態社區綠網的建立
就大尺度(例如全宜蘭、全台灣)的生態體系來看,生態保護區多設在偏遠的山區、海邊,這些生態綠地各自孤立而支離破碎,生物棲息地之間無法交流,各綠地之間物種與遺傳基因無法多元繁殖,未能形成有利的生物多樣化的大環境。其最大的癥結在於充滿農藥化肥污染的廣大農村地區,包圍著孤立分佈的生態保護區與都市綠地,斷絕了生物的交流。
所謂生態綠網,乃是由河川溪流、池沼、大樹林、綠籬、路旁草地等,眾多生態綠地所組成的多樣化生態系統,讓各種多樣化 動物在此綠網系統內,得以減少人為干擾與天敵傷害而移動,並能充份覓食、築巢、求偶、繁殖,也使各種多樣化植物之遺傳基因得以充分交流,以達物種更新強化的目的。
無尾港生態社區綠網的建立,是以「人為與自然共生互惠」為主要思考價值,無尾港生態社區綠網在景觀生態體系中,扮演著連結無尾港溼地與其他生物種源區(七星嶺、新城溪、到新城溪以北沙丘等)之間的重要角色。而散佈於無尾港農村地區間之竹圍綠塊、水圳、河流、魚池、半自然植生帶等,即成為生態廊道連結的最佳媒介。
2.無尾港溼地永續利用構想
溼地在生態環境上具有多樣功能,例如:調節洪流、保護海岸、儲蓄水源、淨化水質、物種保育、產能豐富、生態教育及休閒旅遊等,無尾港溼地當然是無尾港生態社區發展的目標之一。
‧溼地水源補充、防止陸化
為使溼地生生不息,必須改善其水質水量,建議對策有五:一是適當浚渫,以利湧泉補充,二是棲地管理,三是引入新的活水源,四是保週地區水資源,五是保護周邊地區水資源,減少地表逕流,涵養地下水。
‧多樣化生物棲地再造構想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雖以水鳥為指標性動物,但也需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化的環境,才能確保其永續性。多樣化的生物棲地的規劃設原則如下:
使用分區明確化:為確保園內生態保護區,需限定人類活動區域。
生育環境多樣化:創造樹林、草地、水面等生物生育多樣化環境,以確保動物之採食、休息、築巢、避難場所。
周圍環境防護:在公園邊緣以及相臨園內人類活動區之邊緣,設置密林植物與人造圍籬,以減少對生態之衝擊。
生物多樣化的基礎在於多孔隙環境:從實質環的角度而言,生物多樣化的基礎莫過於「多孔隙環境」。例如,土壤內須有許多「孔隙」,才能容納水分、空氣,才能滋養細菌、微生物,才能分解生物的屍體、排泄物,進一步才能供養昆蟲、鳥類乃至人類的高層次消費生物。
濃縮自然:生態保護區不只為了一些指標性動物的棲地而設,通常也為了其他無數的小生物,創造一些多孔隙、多庇護的小棲息空間,例如以人工堆置亂石、瓦礫、木堆、蔓藤架,或是放置一些生菇長苔的枯木、樹根,任由雜草蔓藤灌木叢生,任由落堆積腐化成土壤養分。
「生態社區」的遠景
這可能是一個夢想,有一個鄉里,住在這裡的人有定居數十年的老鄰居,也有因為喜愛或認同這裡而搬進來的新一代,但大多能互相認識;這裡的房子大部分老舊狹窄,但房子旁或聚落周邊有許多讓孩子興奮、可以探險的地方,或是草澤、或是樹林、或是水池、或是沙地,不同季節有不同的動植物,人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季節的時序、晨昏的變化;居民可以吃到自家或鄰居種的菜,沒有農藥,沒有化肥,吃得很安心;這裡還有許多充滿活力的場所,或是廟埕,或是古井邊,或是可以讓小孩玩要、青少年攀岩、老人家聊天的社區生活館,或是展示社區人文資源的牽罟文化館,或是環境教室,呈現本地的自然、人文資源,也是遊客認識這裡的媒介。
在這裡,平時居民享用這些生機盎然的自然環境和公共設施,假日會有一些遊客來訪,為了體驗自然環境、或是健康生活而來,這樣的參觀、體驗活動其它地方的人們或 多或少的影響力,也為鄉里帶來一些活力和收入。
※本文轉載自宜蘭縣無尾港生態社區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