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崖爬藤:楠溪森林中的遊俠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崖爬藤:楠溪森林中的遊俠

2004年08月04日
作者:黃江綸(靜宜大學生態學系研究生);審校:楊國禎(靜宜大學生態研究所副教授)

攀爬在巒大越橘上的台灣崖爬藤。(攝影:黃江綸)由塔塔加鞍部至玉山主峰以南的區域,是台灣中部最重要核心的區域之一:楠梓仙溪流域,同時也是南部高屏溪上游的集水區域。在這「玉山之巔、楠溪之源」,靜宜大學生態學系與玉山國家公園合作設置了一個大型的永久樣區。

筆者參與本計劃以來,在同一塊森林中反覆進出,每當看到陽光灑落在林中,便能深刻體驗到何謂「森林的層次」──陽光在森林中因層層阻隔而產生不同高度的光量變化,使林內結構出現明顯的分層,一般可分為大喬木、中小喬木、灌木及地被植物等4層。然而森林中的植物可不只有這4層,其他尚有蔓藤、附生以及寄生等植物。地面上的台灣崖爬藤。(攝影:黃江綸)

蔓藤植物是一種藉由攀附其他植物體來爭取陽光或擴張自己勢力地盤的特殊植物,其角色近乎森林中的遊俠,因為它在森林中可由最底層一直分布到最高的樹冠層,攫取所有垂直空間中存在的陽光。

蔓藤植物中與人類最親近的食用水果應該是葡萄了,它利用莖特化出來的捲鬚來纏繞攀爬其他物體,而本文所要介紹的主角──台灣崖爬藤(Tetrastigma umbellatum(Hemsl.)Nakai)同為葡萄科(Vitaceae)的成員,是楠溪永久樣區中地面最為常見的一種蔓藤植物。台灣崖爬藤小苗。(攝影:張又敏)

它剛冒出土面時,一般自以為認識它的人可能會不認識它,因為此時它的子葉與正常葉完全不同,子葉的形狀為寬橢圓形,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有明顯的三出脈,邊緣平滑無鋸齒,而後它的第一片葉子由2片子葉中間長了出來。咦?怎麼是5片葉子呢?原來它的葉子主要是由5片小葉構成的掌狀複葉,每片小葉幾近沒有葉柄。中間小葉的葉形近菱形或倒卵形,先端有時會迤長成尾巴狀,而左右的小葉互相對稱,形狀略歪曲,近似倒卵至長橢圓形。葉脈為羽狀脈,葉緣為鋸齒緣,且鋸齒尖端偶會突出一根剛毛,整片複葉通常會向上反捲。台灣崖爬藤捲鬚纏繞在枯枝上。(攝影:黃江綸)

記得剛在森林中見到它爬在大樹上時,還以為它是生長出不定根固著在樹上,誰知它是利用捲鬚來攀附在植物體上,但是它的小小捲鬚要如何纏繞在大樹幹上呢?想太多了,其實它纏繞的是一些地衣、突出的樹皮、枯枝、或是其他的蔓藤植物。初長莖條為綠色或紅色。

它的花朵絕對會令人有驚豔的感覺,20朵左右的粉紅色小花,放射狀地長在總梗上,花瓣4枚外彎,雄蕊則由花瓣與中間花盤連接處長出。花盤呈圓形,花柱底膨大的子房呈綠色,頂端四裂的柱頭呈粉紅色,顏色的搭配很搶眼喔!5月初開花,6月底已結果纍纍。果實是卵圓形肉質的漿果,成熟時由綠轉紅色,最終會變成黑色,它的顏色變化是由朝向上方陽光照射處開始,並非由果梗或果實先端開始。

台灣崖爬藤的花別緻而令人驚豔。(攝影:張又敏)        台灣崖爬藤的果實,照光處已著上紅色。(攝影:張又敏)

在森林中,地面上的它看起來相當顯眼,但爬上樹幹時,就顯得相當謙卑地平貼在樹幹上。除非你正面看到它,否則很容易忽略掉它。此時不妨近點看,瞧瞧它的捲鬚到底纏在什麼東西上。

 

(感謝張又敏提供藤類相關知識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