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保魚寮遺址旁道將圳 營造多功能滯洪濕地成治水典範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太保魚寮遺址旁道將圳 營造多功能滯洪濕地成治水典範

2020年11月19日
摘錄自2020年11月19日聯合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嘉義縣完工的12座滯洪池,面積廣達800公頃,只有蓄水發電,不具利用水資源功能惹議, 反觀縣內史前遺址、太保市魚寮遺址旁的道將圳,經道將圳文化學會理事長楊清樑與魚寮居民攜手打拚 13年,第五河川局及嘉縣府投入經費,公私協力營造水環境,讓遇雨即淹孤島,蛻變成兼具治水利水休閒多功能滯洪濕地,為地方帶來生機,還促成國立台灣交響樂團首次舉辦露天音樂會。

道將圳是清朝最早開鑿大型水利工程,至今逾300年,是早期嘉義平原主要灌溉渠道,流經嘉縣市,往南流入八掌溪,往西流入太保新埤大排。為重現昔日道將圳水文,楊清樑用生態工法緩坡、造林養水,營造水環境;並說服台糖造林,按古圳水文挖水道,岸邊栽種落羽松、烏臼,樹大成林,營造詩情畫意幽境及水資源生態保護區,成為治水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