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02日
摘錄自2021年3月1日中央社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國立中興大學、慈濟大學與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聯合研究團隊於國際期刊「生態昆蟲學」(Ecological Entomology)發表關於白蟻耐鹽性的論文。中興大學昆蟲學系博士後研究員邱俊禕表示,科學家發現白蟻透過飛行擴散的距離僅有數公里,然而一些相隔幾十公里的海島上卻能發現相同的白蟻物種。這些白蟻如何在海島間擴散始終存在爭論,目前被廣泛採納的假說是白蟻透過漂流木進行擴散。
白蟻能否面對海漂過程中高鹽度的環境未曾被研究過,因此,邱俊禕展開研究,他測試棲息在台灣東南海岸的黃原鼻白蟻 (Prorhinotermes flavus) ,發現這種白蟻展現出驚人的耐鹽特性。此後進一步測試島嶼及海岸常見的截頭堆沙白蟻 (Cryptotermes domesticus) 與稻村楹白蟻 (Incisitermes inamurai),發現有極高的耐鹽性,顯示耐鹽性與白蟻的棲地及海漂擴散有關。
此研究通訊作者、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教授李後鋒表示,除台灣分布在海岸的白蟻,該研究也測試分布在太平洋東岸的美國白蟻物種。為求研究中使用的海鹽成分相同,他把台灣的鹽帶到美國佛羅里達大學供該團隊使用。李後鋒表示,他與研究生目前持續記錄台灣的黃原鼻白蟻的特殊生殖模式、並探討在處理農業廢棄物的應用潛力。希望未來白蟻不只是害蟲的代名詞,也能成為幫助人們改善生活的益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