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的缺電嗎?|能源轉型轉到哪系列報導05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我們真的缺電嗎?|能源轉型轉到哪系列報導05

2021年12月08日
公視記者 張岱屏 顏子惟

台灣真的缺電嗎?如果沒有缺電,為什麼會出現斷電呢?

工研院綠能所副所長劉志文認為,從目前的供需來看台灣並沒有缺電問題,問題出在電力調度。如果把電力供需的缺電狀況想像成道路塞車,第一種是道路太窄小,整天都塞車;第二種是平時非常通暢,但只有一兩個小時會塞車;第三種是道路發生事故,所以塞車。如果是第一種情況,必須考慮新建道路,但如果是第二、三種,與其新建道路,不如用疏導和管理方式來解決,而台灣電力出現的狀況都是第二、 三種。

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盧展南也觀察到,台灣每一年最高5%的尖峰用電量發生的時間只有3%,也就是一年8760小時中,電力真正吃緊的時間只有200小時,如果做適當的管理,包括能源回饋、減少用電等等,可以解決尖峰用電吃緊,等於創造5%額外的備轉容量空間。

▶延伸看專題 《尖峰上的選擇》

用電到底要怎麼管理呢?新竹光武國中就是一個好的案例,今年開始,政府推動學校班班有冷氣,學生終於不用忍受夏日的酷熱,但教室冷氣全開,將導致全台尖峰用電大增,於是光武國中配合工研院,加入虛擬電廠計畫。

虛擬電廠是一套用電管理系統,總務人員從電腦上可以看到學校所有冷氣的用電狀況,也可以遠端操控,讓用電量隨時在掌握之中,更重要的是,當台電尖峰用電拉警報,台電可以向學校下達指令,調高所有冷氣溫度。

根據測試,學校只要把所有冷氣調高一度,用電就可以從120kW下降到50-60kW,用電量只剩下一半。未來更多學校會參與虛擬電廠的用電管理,配合台電的指令減少用電,一方面可以壓低尖峰時間用電量,另一方面學校也會在電費上得到回饋。

在尖峰用電時間,大用電戶配合降低用電,可以幫忙電力公司度過電力吃緊時段,用電戶也可以得到相當的電費回饋,這稱為「需量反應」。位在桃園蘆竹的污水處理廠,也是台電需量反應的客戶之一。當台電發出調度通知時,業者必須在30分鐘內關閉最耗電的鼓風機等設備,在不影響污水處理的情況下節省用電。業者表示截至目前大約可以省1000度用電量,整個電費抵扣金額超過20萬左右。

台電在今年推出電力輔助服務交易市場,不論工廠或是旅館、大賣場都可以透過合格交易商,參與電力市場交易。北投這家溫泉旅館也是參與需量反應的用戶之一,當收到調度通知,業者會在不影響現場下,關掉部分的冰水主機和馬達來降低用電量;另外像這家美食商場週間人潮不多,也加入了需量反應的行列,主管人員透過電腦控制空調設備,可以在10分鐘內壓低用電量,也不會影響到營運。

賣場利用人潮較少的週間加入需量反應計畫,增加台電調度空間。
賣場利用人潮較少的週間加入需量反應計畫,增加台電調度空間。

過去的舊思維是用電戶要用多少電,台電就必須發多少電,因此必須蓋電廠,導致資源的浪費、環境的負擔。改從需求端管理用電,可以讓電力公司不必為了每年200小時的尖峰用電去蓋電廠,萬一機組跳電也可以隨時上場支援。

虛擬電廠是智慧電網的一部分,智慧電網的另一個功能,是讓再生能源和傳統能源互相搭配,解決風和陽光不穩定的問題。台灣再生能源和智慧電網的最前線,就在金門。

過去金門的電力都仰賴柴油機組,由於裝置容量不足缺乏管理系統,常常停電。這幾年金門大量建置光電場和風力機組,2020年開始,金門全面建置智慧電網,傳統電廠也開始轉型,透過電力管理系統,電廠可以隨時掌握再生能源、儲能系統和燃油機組的發電狀況,三者之間互相配合。

金門塔山電廠的電力管理系統可以看到再生能源、儲能系統和燃油機組的發電狀況。
金門塔山電廠的電力管理系統可以看到再生能源、儲能系統和燃油機組的發電狀況。

金門再生能源的發電量最大可以達到40%,萬一風或光不穩定,儲能電池就立即啟動上場支援。智慧電網除了發電端的管理,輸配電的智慧化可以減少電力輸送的損耗,如果發生事故,智慧化的變電站可以大幅縮小缺電造成的影響,

金門的用電大戶,像金門酒廠或賣場都有自用發電設備, 萬一電力出問題不會影響民生用電。金門裝設智慧電網之後,近一年來沒有發生過跳電事故。

▶延伸看專題 《微型電廠時代》

對金門民眾來說,最有感的是,舊電表全部換成智慧電表,從手機就可以隨時看到自家的用電狀況。金門智慧電網起了示範,未來就可推行擴大到台灣各地,然而裝設智慧電表只是第一步,目前全台灣裝智慧電表的低壓用戶有100萬戶,但採用時間電價的只有18萬戶,未來需要有更多用戶採用時間電價,甚至推出即時電價,不同時段有不同的電價,才有誘因讓用戶在尖峰時段減少用電。削峰填谷的策略下,盤點電力做最有效率的調度運用,就能逃脫缺電的迷思。

能源轉型轉到哪系列報導

※【能源轉型轉到哪】完整影音:上集下集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能源轉型轉到哪系列報導|啟動下個能世代】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