鸕鶿三部曲之三:金門,鸕鶿閣再來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鸕鶿三部曲之三:金門,鸕鶿閣再來

2024年02月06日
公視記者 陳佳利 陳慶鍾

抓緊枝條,順著風搖啊搖,金門冬季的風寒冷刺骨,但陽光有一點點暖意,夕陽溫柔地照耀,讓一身通黑的鸕鶿,閃著金光。慈湖原本是金門鸕鶿最重要的夜棲地,2016年莫蘭蒂颱風侵襲,倒了許多木麻黃,導致部分鸕鶿改到其他地方棲息。如何讓鸕鶿願意每年都如常到金門呢?

溫暖的霞光染紅天際,數千隻鸕鶿振翅飛翔,倦鳥歸巢,隨著緩緩西下的夕陽,一隻隻降落在木麻黃樹上。當朝陽升起,鸕鶿大軍出海的景象,連當地人都嘆為觀止。清晨與黃昏,鸕鶿出門捕魚與返回夜棲,都是獨一無二的生態奇景,每年都吸引賞鳥客前來觀賞。當暖色調的天空綴滿黑色點點的動態鸕鶿,那麼大群、那麼井然有序、那麼活力滿滿,親眼目睹過的人,都直呼難忘。

莫蘭蒂重創慈湖木麻黃林 夜棲的鸕鶿跑去哪了?


2016年強颱莫蘭蒂過境金門地區,造成慈湖棲地很多木麻黃倒塌。

吃飽的鸕鶿會返回金門的水域,慈湖是牠們群聚數量最多的夜棲地。水域寬廣,湖畔綠帶完整,加上遠離道路,慈湖成為許多野生動物的選擇,除了鸕鶿,還有瀕危的水獺,以及另一種捕魚高手-魚鷹。湖中的沙洲是魚鷹和鸕鶿吃飽後休憩的樂園,但2016年,強颱莫蘭蒂讓情況改變了。金門縣政府統計,當時整個金門倒了五百萬棵樹,慈湖畔的木麻黃林也遭到重創,但有些樹不是當時就倒,而是隨著時間過去陸續死亡倒塌。夜棲慈湖的鸕鶿變少了,那麼原本夜棲在這裡的鸕鶿跑去哪了呢?


台大森林暨環境資源學系教授丁宗蘇發現,太武山下陽明湖的鸕鶿增加許多,湖畔的木麻黃已經被鸕鶿的排遺染成白色。

位在太武山下的陽明湖,湖畔高聳的木麻黃,已經被鸕鶿的排遺染成白色,研究鸕鶿20多年的台大森林暨環境資源學系教授丁宗蘇發現,陽明湖的鸕鶿,增加了許多,最多時可以達到3000隻。長期觀察野鳥的金門縣議員董森堡另外發現,太武山的擎天水庫也有鸕鶿夜棲的情況出現。

另外丁宗蘇教授團隊曾經在2020年進行繫放研究,理解到慈湖的鸕鶿,行為模式改變了。丁教授說:「牠們覓食的區域不再是古寧頭外面海域,而是跑到更遠的廈門內陸,以前傍晚時可以看到牠們回來,後來有一些鸕鶿要到晚上七八點才回來睡覺。」


由於慈湖夜棲地木麻黃被吹倒,讓鸕鶿移往其他棲地,除了學者專家發現的陽明湖和擎天水庫,根據金門國家公園資料顯示,古崗湖、山西水庫、小金門的西湖與菱湖水庫也都有鸕鶿夜棲。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定期監測鸕鶿數量 規劃木麻黃復育計畫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每個月會安排研究人員進行鸕鶿監測。

雖然夜棲點有變化,出入時間有改變,丁教授認為金門的鸕鶿數量是穩定的。由於鸕鶿降臨是金門冬季最令人驚豔的生態盛事,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對鸕鶿非常重視,每個月會安排研究人員進行監測,以目擊與拍照的方式,清點鸕鶿數量。至於慈湖畔的木麻黃,金門國家公園規劃了兩期的復育計畫,第一期在2023年春天,以100多萬元經費,種下500棵木麻黃,第二期復育計畫還在規劃中。


為了讓鸕鶿有良好的度冬環境,金門國家公園為慈湖畔的木麻黃,規劃了兩期復育計畫,第一期已在2023年春天把樹種下。

金門的海岸,因為自然力量而改變,也因為人而改變。在1992年戰地政務解除之前,有茂密的林相,海域有嚴格的軍事管制,一般人無法隨意到海濱活動。戰地政務解除之後,金門的面容不一樣了;鸕鶿的度冬生活,也跟著有了改變。20多年前,站在海邊就能看到鸕鶿集體捕魚的盛況,現在很少見了。

世界是變動的,從沒有一刻是完全相同。新種的木麻黃正奮力生長,在能力範圍內努力,是我們能為鸕鶿做的小小付出,希望每一年,鸕鶿都願意再來。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鸕鶿三部曲之三|金門 鸕鶿閣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