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樹團體抗議改善人行道移除行道樹、西藏強震釀126死、德國2024年碳排減幅退步 | 環境資訊中心
編輯直送

護樹團體抗議改善人行道移除行道樹、西藏強震釀126死、德國2024年碳排減幅退步

2025年01月08日
編輯室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1月7日

全聯台中倉儲大火空污飄15公里PM2.5破表 環保局重罰500萬

全聯台中大肚新建中倉儲上(12)月19日大火造成9死8傷慘劇,大火產生大量濃煙,黑煙蔓延數公里外都能看見,台中市環保局7日以造成重大空污為由,依違反「空氣污染防制法」裁處施工廠商最高罰鍰500萬元,下風處400公尺內的PM2.5濃度最高飆到1517微克/立方公尺,且大量粒狀污染物及異味污染物散布於空氣最遠影響到彰化多個鄉鎮地區,擴散至火災現場距離15公里之遠。(自由時報報導

人行道改善工程讓行道樹遭大量移除 護樹團體要求訂綠化標準

內政部補助全台進行人行道(含通學步道)改善工程,遭民眾抗議大量移除(植)行道樹,或施工傷及樹體樹根而埋下未來倒伏風險。護樹團體7日偕同國民黨立委羅廷瑋於立法院舉行記者會,要求訂定道路綠化標準、制定行道樹工程保護及種植規範,並於預算審查階段納入景觀樹木專業委員,以兼顧行道樹之維護,優化都市環境並避免樹倒造成人車風險。(自由時報報導

把苗栗雲海秘境當垃圾場 台中某環保公司3嫌被逮送辦

台中市一家環保公司業者林姓男子,與公司2名泰國籍移工,於光天化日之下在苗栗縣大湖鄉薑麻園的雲海秘境,把載來的數十包垃圾直接丟棄到苗130線旁的下方邊坡。大湖警方接獲民眾報案,啟動快打部隊當場查獲,偵訊後依法移送苗栗地檢署偵辦。(自由時報報導

長榮空廚減碳作戰 機上餐製程廢水再利用

朝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邁進,長榮空廚7日表示,航勤北路的長榮廠房屋頂設置太陽光電發電系統,並將製作機上餐所產生的製程廢水回收再利用,共為長榮空廚減少804公噸的碳排量。(中央社報導

南投「馬海僕富士山」神木驚傳遭盜伐 山老鼠逃竄中

南投仁愛鄉位在奧萬大森林遊樂區北面的馬海僕富士山,7日下午驚傳盜伐案,有山友赫見當地神木遭盜,並在附近發現山老鼠工寮,以及疑似作案逃竄的外籍移工,對此,林保署南投分署證實有受理該案,惟事發地位置偏遠,將派員著手調查。(自由時報報導


西藏強震已126死、188傷 餘震逾40次零下低溫救援艱難

西藏與尼泊爾邊界7日上午發生淺層強震,目前已造成126死、188傷、1000多棟建築受損。救難人員於嚴寒中搜尋生還者。流亡印度的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發聲明表示,為失去生命的人祈禱。震央定日縣為攀登聖母峰熱門基地,觀光區已全面關閉。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地震規模為7.1,且後續已發生數十次餘震。至於鄰近的尼泊爾狀況,外媒報導指出,目前尚未有損壞或傷亡事故傳出。(公視新聞網公視新聞網報導)

經濟疲軟氣候溫和 德國2024年碳排減幅退步

綜合法新與路透社報導,根據智庫「艾格拉能源轉型」(Agora Energiewende)的研究指出,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2024年的碳排減少3%,相較2023年減少10%,減幅呈「顯著放緩」,原因包含經濟疲軟、氣候相對溫和等因素參雜,家戶與企業的綠色投資也呈衰減。(中央社報導

研究:生物炭能提高土壤吸附CO2 可供減排利器

一份最新研究顯示,生物炭不只能提高土壤的碳儲存容量,還能提高土壤對二氧化碳吸附,具備成為各國追求淨零排放的一大減排利器。生物炭(biochar)就是將生物有機資材(biomass)如木頭、竹子、稻殼等富含碳的物質,經過特殊的高溫裂解過程而生成的多孔隙碳質材料,能將二氧化碳以固體碳的形式永久儲存,是聯合國下轄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認可的負排放技術。(中央社報導

中國便宜原生塑膠壓境 比利時新創放棄回收再生計畫

比利時一家新創企業宣布放棄在港口城市奧斯坦德(Ostend)的一座塑膠再生廠計畫,主因是中國大量湧入的廉價原生塑料使其商業模式不具市場可行性。據歐洲聯盟(EU)2019年規定所設目標,至2025年前25%的塑膠瓶將含有再生回收成份,到2030年目標提高到30%。另據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研究資訊,2021年歐盟塑膠廢棄物達1613萬噸,多數焚化轉成熱能或電力,只有約656萬噸回收再利用,且其中一半是出口到境外進行再生處理。(中央社報導

日本青森大雪釀死傷 樹倒損弘前城古蹟外壁

日本青森縣近期受到破紀錄大雪侵襲,已知造成3死12傷災情,連知名景點弘前城瞭望樓外壁都因大雪壓倒樹木受損。青森縣政府已宣布包括弘前市在內的10個地區適用災害救助法,是青森縣時隔12年再度成立「豪雪(大雪)對策本部」。在這10個對象市町村,包括為有受困或倒塌之虞的民宅等進行除雪或排雪、開設避難所等費用,都由中央或縣府負擔。(中央社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