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在冬天暖陽落下前,我抓著相機到溪邊散步,正當我把鏡頭對準小白鷺,準備按下快門時,畫面左上角一個晃動的小身影吸引了我的目光。仔細一看,才發現是隻灰黃色的鳥在搖屁股!我盯著牠許久,這才發現牠不只走路時搖、吃東西的時候搖,連停下來的時候也在搖!
活力四射的牠,是台灣的冬候鳥「灰鶺鴒」。灰鶺鴒,英文名叫作Gray Wagtail,鳥如其名,灰色身體、黃色肚子,酷愛搖尾巴。灰鶺鴒不僅電力十足,還喜歡邊飛邊叫。我常常在溪邊看見牠以波浪狀的方式上下飛行,一邊飛,一邊發出「唧唧、唧唧」的叫聲。和一旁發呆的夜鷺相比,簡直就像是個好動的小朋友。

搖尾巴和邊飛邊叫,是鶺鴒科鳥類的習性。灰鶺鴒在台灣還有兩個同樣活潑的親戚——黃鶺鴒和白鶺鴒。令人頭痛的是,牠們不只名字像,連長相都很容易搞混!尤其是黃鶺鴒和灰鶺鴒。黃鶺鴒頭灰灰,灰鶺鴒則是肚子黃黃……讀到這裡,你或許已經和我一樣頭昏眼花。這裡提供你一個簡單的辨認方式,看牠們的腳的顏色。肉色腳是灰鶺鴒;黑腳是黃鶺鴒。還是分不清楚也沒關係,欣賞牠們美麗的身影就好了。
灰鶺鴒常在山澗溪流及水域附近活動,於石頭間跳來跳去覓食,主要吃無脊椎動物。但可別看牠小小一隻,每年牠都要進行長途旅行,從歐亞大陸啟程南下度冬,春天再返回北方的出生地繁衍。候鳥在出發前,都會盡可能地把自己吃胖,儲蓄能量。但是我每次看到灰鶺鴒小巧的身軀,還是很好奇牠們怎麼有辦法擠出體力,飛越廣闊的大海。

台灣雖然小,很多時候卻比我們以為的還重要,甚至關乎世界上許多候鳥的生存。在東亞到澳洲這條候鳥遷徙的「高速公路」上,四面環海的小島台灣,正好是遷徙路途上很珍貴的休息站。濕地、水田、潮間帶、魚塭或池塘等,都是不少候鳥年年必訪的補給點。
你想想看,我們搭長途飛機都需要吃飛機餐了,更何況是依靠自己的翅膀飛行的鳥!正因為台灣是候鳥的必經路線,吸引不少國際賞鳥人士遠從國外飛來台灣,只為一睹這些鳥兒的美。下一次當你走過溪邊或濕地,不妨駐足片刻,享受我們家鄉最美麗的風景。
候鳥的旅程:東亞—澳洲遷移路線

灰鶺鴒 檔案
中文名:灰鶺鴒
別名:Gray Wagtail(英文)
科名:鶺鴒科
學名:motacilla cinerea
分佈:繁殖區域有歐洲、俄羅斯、中國東北及華北、日本、中東、中亞及喜馬拉雅山;度冬則是在非洲、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中國南部、中南半島、印尼及台灣。
生態:
- 喜歡中低海拔山澗溪流、水域附近、住家屋頂或開闊空地,多在地表或石頭上活動。
- 以陸域或水域無脊椎動物為食。
- 為台灣的冬候鳥。
特徵:
- 體長約18公分。
- 喙及眼為黑色。
- 夏羽和冬羽顏色相異。雄鳥的夏羽:頭、背及小覆羽為灰色,有白色眉線和顎線,頰為暗灰色,腮到前頸則是黑色。其餘如胸、腹、腰及尾下覆羽皆為黃色。雌鳥夏羽則是腮至前頸為白色或暗黑色斑點,其餘和雄鳥相同。雄鳥冬羽和夏羽類似,但腮至前頸為白色。雌鳥冬羽類似雄鳥冬噢,但胸及腹部為污白色或淡黃色。
- 腳為肉色。
※本文由自然谷團隊提供,原刊載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官網,發表於2024年12月13日。
參考資料
- 《台灣鳥類誌》(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出版。
- East Asian-Australasian Flyway Partnership
- 玉子日記|一起來認識生活周遭的鶺鴒小精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