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行不行? | 環境資訊中心

自行車行不行?

2004年09月23日
作者:廖為曦

這一周以來,接連有兩個重要環境節日,一是9月16日國際臭氧層保護日,一是9月22日國際無車日。而為響應無車日,9月18日起,全台12個縣市進行了以無污染交通工具代步的活動,讓台灣的天空少了一些污染,多了一些人們以體力疾速的暢笑聲,也呼應了916國際臭氧層保護日。不要小看這一天小小的努力,減少的污染,對臭氧層是大大的補償。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已經第3次舉辦無車日活動,副執行長林惠忠,接受訪問時表示,自行車代步是可行的,他以基金會工作的經驗,提出在台灣以自行車代步的建言。

「騎自行車對孩子是很好的訓練,」林惠忠說,「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幾乎到了小學、中學階段,逐漸以自行車代步上下學……」,「孩子從步行到騎自行車,逐漸擴展行動能力與範圍,熟習行車的規矩,以及建立良好的交通習慣,……未來拿到機車、汽車駕照,更能培養出好的駕駛……」若是在一個美麗的小城鎮,這會是一件多麼愜意的事情。可惜,台灣的交通環境複雜,提供給自行車小騎士的空間並不明確。

以自行車代步遇到最大的困難,當屬路權的制定、停車空間,以及路網的規劃。在面對台灣嚴苛的交通環境,自行車的安全性第一個受到挑戰。對於這個問題,林惠忠回答,政府應該將路權還給自行車騎士。目前台灣道路的規劃,以汽車為主,其次是機車,自行車在沒有專用車道的情況下,很難生存。而台灣長期以來,以機車代步的習慣,恐難一夕之間改變。林惠忠提到這次參加台北縣市無車日活動遇到的特殊現象,一群機車騎士在等候自行車通過時,齊按喇叭表示抗議,讓參與者不免尷尬。無車日的理想,顯然需要更多的宣導。

做為代步工具,自行車是最不佔停車空間的,但目前汽機車的停車空間已十分有限,人行道也常被佔用作為機車停車空間,自行車更難有停放的位置。而自行車也因為體型輕巧,在停放時容易被偷。若能規劃自行車的專用停車空間,將使自行車代步的可行性提高。例如,將自行車扣掛在牆壁上,既能減少使用空間,又能增加安全性,國外有許多成功的範例,也許能供台灣參考。

台灣各縣市幾乎都有規劃一些自行車專用車道,林惠忠如數家珍,從北到南複習了一次,其中不乏經典之作,如八卦山自行車專用道、東豐綠色走廊……但這些車道,還是以休閒運動為主,若要滿足生活的各項機能,十分有限。在大多數縣市,自行車是中小學學生重要的代步工具,但這些小騎士必須和眾多的汽機車一起在車道中並行,因而顯得險象環生。台北市甚至不准小學生騎自行車上下學的,因為交通環境實在太複雜了。因此自行車專用車道路網的鋪設,就必須要能四通八達,延展到最細微的每個人家中。

4月起試辦的自行車搭捷運辦法,用意很好,但是限制很多。台北市規劃的4條自行車專用道,個別存在,無法串聯。敦化南北路的專用道,使用率更是偏低。規劃自行車專用道時,如能以使用者的動線為考量,效果將更好。台北縣市河濱自行車專用道,全長5公里,是自行車休閒的最佳去處。但是自行車騎士從家中到專用道的任何一點,卻困難重重,接駁不易;自4月起試辦的自行車搭捷運辦法,用意很好,但是限制很多,例如時間(只能在每日下午四點前)、上下站地點(不能在轉運站或人多的站)的限制,使得這項措施大打折扣。

完善的路網,才能帶動自行車代步/休閒的風潮,再搭配路權的制定、停車空間的安排,自行車將是最佳的交通工具。林惠忠提及參訪歐美國家的經驗,他認為荷蘭就是一個成功的典範,並且值得台灣效法。在荷蘭,騎自行車的人非常普遍,幾近人人一車。和台灣差不多寬的馬路上,除了主線道為汽車專用,而且只能單向通行,旁邊則是兩線讓自行車雙向通行的專用道。在這樣尊重自行車騎士的交通環境,自然擁有清新的環境,以及美麗令人稱羨的生活。

在理性上,以自行車代步,行動力有限,但換個角度,騎自行車有益身心、無污染、節省能源,實為理想的交通工具。林惠忠表示,自行車理想的代步距離為5-10公里,以此接駁其他的大眾運輸工具最為理想。而以自行車替代私用汽機車,將使我們的城市以及生活面貌大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