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暖化的警惕,早已在歷史裡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訊

大暖化的警惕,早已在歷史裡

2008年06月08日
作者:南方朔(文化評論者)

人類學家費根(Brian Fagan)博士。圖片來源:IPS凡是經過,必有痕跡。因此人有歷史,自然也有史。舉凡冰河山川,動物植物,甚至氣候地理莫不有其史。這些互為因果的元素,合奏出了人類文明的龐大樂章。

有關古氣候學的研究,由於它的痕跡藏得深,在冰川流動的岩壁上,在冰山冰川的深層冰芯裡,在海底的沉澱裡,以及隱藏在樹木及珊瑚的年輪上;這些考古痕跡的探索出現得晚,因而滯緩了氣候史的出現。但儘管如此,縱使只由書面的記載,人類早已知道氣候對歷史的進程經常起了極為關鍵的作用。當年的羅馬帝國統轄了歐亞非,但其努力到了中歐的德國即告停止,原因即在於西元9年9月11日,中歐指揮官瓦魯士在森林裡展開入侵平亂時遭遇夏季閃電暴雨,不但好幾個師團全軍覆沒,他自己也以身殉職。天氣改變了羅馬帝國在歐洲的進程。而人們普遍知悉的乃是1281年8月15日,蒙古人發艦3500艘,動員兵力數十萬遠征日本,但卻遇颱風而潰敗。

氣候改變歷史進程的另一特例是法國大革命,1794年熱月9日(7月27日)大革命兩派鬥爭,激烈的羅伯斯庇爾失敗,被送上斷頭台。當天羅伯斯庇爾在蠢湧的群眾聲援下原本勝券在握,但一場巴黎夏日午後暴雨,打散了群眾,也注定了他失敗的命運。正因氣候對軍事和政治有著極大的影響,遂造成政客、軍人及部分科學家的狂想,要透過改變氣候來為自己的權力服務。從1946年「通用電氣」以乾冰造雨以來,人造雨、人造霹靂、人造洪水、人造地震等即進了日程表,特別是「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局」於1994年展開「2020太空塑造計畫」,以人造熱帶氣旋及人工水災為目標。1978年,聯合國反對環境戰的決議,發揮不了阻止的作用。

以上這些元素改變歷史、以及企圖利用天氣來改變歷史的例證,都是一個個大事件。儘管它重要無比,但終究不如全球氣候改變對人類整體文明衝擊之大。這本《歷史上的大暖化》,就是從古氣候學的觀點,將千年前的文明做了一次極為詳盡的考古再現。當今車載斗量談論暖化問題的著作多為警告的預言,而本書則是以古鑑今,它們共同針對的都是現在。

氣候受到日照、海流、自轉與公轉、風向,以及人類本身作為等共變因素的影響,它的相互反饋如網,也造成氣候解釋上難題重重。但儘管冷熱交替,古代多次相對暖化期都對地球和人類活動造成了重大影響。紀元首5600年的暖化、北極冰帽縮小、海平面升高,海浪沖塌了直布羅陀巖壁,原本內陸淡水湖的黑海與地中海被打通,洪水泛濫使得北方遊獵民族南下到埃及和伊拉克,所謂「挪亞方舟」即是那段時期的殘餘見證。再以近代古氣候學的研究,大約1000年前(約在西元800年至1200年、或1000年至1300年之間),也曾是大暖化時刻。當時歐州氣候宜人,古代斯堪地納維亞人登陸並移民格陵蘭,根據教會史,當時格陵蘭甚至還設了一個大主教。但那個時代,太平洋東岸的乾旱,卻也造成諸如馬雅文明和東亞吳哥窟文明的覆滅,以及中國持續的災荒。這種局面到了小冰河期再冷階段,始告一段落。這是氣候的千年滄桑,它投射在人類的千年滄桑裡。

布萊恩‧費根從古氣候學與大歷史的觀點來敘述上一個大暖化的文明起伏,的確讓人油然而生一種深沉的不安之感。上天常以人類為芻狗,氣候也當然。從上世紀最後10年到本世紀的此刻,地球暖化問題早已擺脫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爭論階段,而成為一種新的共識。當今的暖化,和人類本身的活動如溫室氣體排放、扮演緩衝角色的熱帶雨林大幅減縮,以及臭氧層破洞等有關。這些因素累積成了氣候異變的動因,人與自然合奏的這個樂章,似乎早已不再那麼優美,不協和的噪音含量已多到讓人耳膜疼痛的程度。

《歷史上的大暖化》以古鑑今,今天的北極變暖,已快成為新的旅遊亮點,阿爾卑斯山的滑雪道早已開始盛開小花小草,說不定要成為新的放牧樂土。除了這些插曲外,書未特別提到乾旱擴大、水資源涸竭等方面的警告。近代除了古氣候學之外,「羅馬俱樂部」把地球視為一個系統,將各類共變因素視為一個回饋圈而加以電腦模擬,早已指出地球的超載。古氣候學只是多了一則古代曾經存在,但已被遺忘的教訓,這也意謂著在還未到不可收拾前,人類對環境、對氣候,都有更多努力有待付出。

地球已歷盡滄桑,各區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也屢經起伏。在1萬1000年前,今天的撒哈拉沙漠在夏季溫暖潮濕的風向吹拂下,曾一片翠綠。這些滄海桑田的古氣候學故事難以盡述。在讀了本書後,人們不會多出思古的幽情,而是該對未來更加警惕吧!

  《歷史上的大暖化

  • 作者:布萊恩‧費根博士(Brian Fagan)
  • 出版社:野人文化
    出版日期:2008年5月3日   

※ 參考報導:追尋千年「歷史上的大暖化」:布萊恩費根博士專訪
※ 本文經作者同意,轉戴自2008年5月25日中國時報【開卷】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