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之前的限塑政策,後續效應至今餘波盪漾,但是最精彩的不在這政策本身,而是這樣的政策邏輯,在政商網絡的包圍下衍生性商機的競逐,所展現令人嘆為觀止的合縱連橫。
因為限塑政策,所以便有立委在上個會期,要求環保署要規劃禁用塑膠類生鮮托盤,並試辦以PLA(聚乳酸)做為的替代材質的包裝材,而在本會期更進一步以限時全面禁用作為附帶決議。雖然台灣可分解材料不止PLA一種,但這種限類禁用,且材質代理商唯一的限時情況下,很難不讓人質疑這真的只是為環保嗎?
PLA是由玉米等物質中澱粉所獲得的乳酸所製成的聚合物,使用後會被土壤中微生物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比較不會造成永久性污染,另外,在產品加工時的耗能是現有塑膠的一半。但問題來了,台灣現有的垃圾處理,都是以焚化爐為主,在某種情形下,甚至默認塑膠廢棄物在焚化過程還有助燃的作用,那麼假設鼓勵用生物可分解材質,那麼環保署是希望將來可以把他分類回收,還是直接進焚化爐?而這凸顯了環保署廢棄物政策的紊亂。
如以可分解的用意來看,那面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適合進入廚餘回收的體系嗎?以PLA為例,其中除玉米成分外,仍有部分塑膠含量,這樣可以作為堆肥嗎?而除了塑膠,玉米恐怕是更值得深究的部分。在一場立法院永續會舉辦「限塑政策總體檢」的公聽會中,PLA的台灣唯一代理的,是近幾年取得政府廢棄物最終處置場BOO案而業績成長可期的偉盟公司,其代表講到一個熟悉的字眼那就是此技術是由「孟山都」公司(Monsanto)開發出來,於是我恍然大悟。孟山都是全球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更是基因改造作物的大本營,並掌握許多作物DNA的智慧產權,在遭受到全球反基改食物的浪潮下,顯然開發「非食用」的去路,是基改作物的新商機。PLA裡的主要成分是玉米,大量的玉米原料,必定是基因改造作物,那麼廚餘,不管是養豬或是成為有機堆肥,因而順著農畜牧生產鏈進入消費者人體中,不可等閒視之,甚至以更高的高度來看,跨國公司的基改作物開始以「部分材質」而非「食品」的角色進入市場的趨勢,環保署、甚至衛生署都應該未雨綢繆去正視這問題,早點建立審查規範。
傳統塑膠業者,除了提出PLA製品的不耐高溫、辨識不易造成回收困難等,最令人矚目的就是揭露這陣子在如此操作下代理偉盟公司股價大漲,而另一個就是則環保署禁用「違反WTO的締約國無設限原則」。塑膠工會甚至反駁,傳統的塑膠技術已更創新,前途一片大好。
立委、另一批立委,產業界、另一批產業界,環保團體、環保業者、環保官員、環保科技,誰跟誰是同一陣線,已難以分辨。雖然在爭的似乎是哪一種比較環保,但沒人提到耗水耗電,怎麼總是透出的盡是商機、跨國企業、和WTO無影的幽微穿梭其間。終究還是回到政策的透明度與公眾意見,環保署整體廢棄物政策以及執行優先順序為何?怎麼被訂出來,需經過怎麼樣的程序?是的,我也只能這麼建議。
(撰稿日期:2005-5-15;刊登日期:2005-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