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主義、後現代主義和地方感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與倫理

多元主義、後現代主義和地方感

2004年06月21日
編輯:愛蜜莉.貝克,麥可.李察森 ;譯者:吳育璘 (生態關懷者協會)

後現代主義環境倫理,質疑人類是否能脫離我們用以詮釋自然的文化架構而了解自然。相較之下,世界觀本身不僅是一種對自然的寫實描述,更是社會建構的產物。依據世界觀可以適用多久、是否將資源公平均分或在該文化脈絡下生活品質如何等等,我們可以判斷一項世界觀是好是壞;這是我們所需要的。我們不需要掌握非人類自然界之絕對的、最終的或甚至真實的面貌,就可以形成有關一個地方的倫理。生態學就是人類家鄉的邏輯,我們的「環境」就是我們視野所及的自然。這種倫理可能隨著民族不同而有所不同,這就是多元論的環境倫理學。

「現代」不等於「正確」

西方受過教育的人常常會認為「現代」的觀點就是正確的,這源自於啟蒙時代的哲學思想與科學發展。這種見解對人類追求知識、自由、快樂、獲得進展、學習更了解自然、如何加以有效使用,以及達到更高的生活水準來說,是非常有助益的。不僅如此,人們還相信現代觀點之所以如此成功,就是因為它是正確無誤的;其他的則都過時了。

後現代主義認為這種想法非常驕傲而天真。我們需要進入後啟蒙時代!即使在西方,人們對自然的了解也都為時短暫、只是對抗它或利用它,如此獲得的有限知識非常狹隘,遠比我們所能意識到的還要狹隘──那只不過是一幅自然的草圖或卡通畫而已。

澳洲的原住民與貧瘠的土地親密共處,依賴土地維生,事實上他們對自然的了解可能比在超級市場採買雜貨的西方生態學家更多。

地球的未來是一場競賽

「自然」是個富含意義的字,這在用以描述它的隱喻裡看得出來:上帝造物、偉大的生命鏈、鐘錶的機械裝置、渾沌、演化的生態體系、大地之母、蓋亞(Gaia)、宇宙蛋、在梵摩(Brahman)之上旋轉的瑪亞(maya)(表象、假象),或是輪迴(samsara)(流動、轉向),或重新構成道(Tao)的陽(Yang)和陰(Yin)。

這些對於自然的不同描述,必須視為不同社會力量之間彼此權力鬥爭所呈現的結果。將狼隻送回黃石公園的環保人士,談了很多有關生態體系完整或狼是一種多麼尊貴的動物;真正驅動他們的是一種感覺,覺得20世紀初期導致狼群消失的社會力量是錯誤的,現在應該選擇讓黃石公園成為一個不一樣的地方。那些反對再度引進狼群的牧場主人對懷俄明州西北部要變成什麼樣子,則有另外不同的願景。他們以不同的顏色描繪狼的面貌。重要的不是狼真正是什麼樣子,而是兩個社會群體在選擇不同的未來。整個地球的未來一直都是眾多社會力量逐鹿的競賽,先完成構想再實際執行,建構出我們希望擁有的自然。

正確選擇自己的生命故事

但批評家回應,人類不是單獨生活在地球上,我們務必要覺察同時存在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我們必須要知道這麼多,才能知道還有什麼在我們建立倫理學的過程中也是重要的一部份。如果的確有所謂自然的內在價值的話,當我們決定應該如何了解我們居住的地方、如何對待這些地方的時候,我們真的需要了解這些價值。

當面臨倫理上的抉擇時,對人類來說最適當的行為,往往包括去了解生活中有什麼其他的好的部份,並在人類面向別種方向時,仍停留在那些好的部份裡。環境倫理是關於在一個地方土生土長,那為什麼不把這想成在選擇我們作為人類的生活故事呢?因為那有更多故事可以思索,能與許多和我們一起共享這個星球的更大生物社群連結在一起,我們務必要對它們有足夠的了解,才能正確地選擇我們自己的生命故事。

結語

如同我們所看到的,環境倫理學有各種不同的形式。我們所追溯的各種環境倫理學彼此之間有很重要的差異。然而,以各種不同方式建構出來的環境倫理學都是要讓全人類以地球手足的身分看待彼此,一同結合起來,以維護我們的地球家園為己任。

※本文譯自:愛蜜莉.貝克及麥可.李察森編輯,《倫理學的應用》(Ethics Applied),第二版,第11章倫理學與環境Ethics and The Environment(紐約:賽門與舒斯特出版公司,1999年),頁407-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