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代價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水的代價

2004年03月19日
作者:林佳穎 (公共電視記者)

輸送自來水到海利生號。3月11日,巴拿馬籍油輪海利生號在高雄港22號碼頭緩緩靠岸。這是海利生號4個多月以來,第73次停靠在這碼頭上,幾乎3天就來這兒報到2次,任務是送水到澎湖。

去年初全台灣平均降雨量創下新低,為了減緩水庫出水量,政府公告6萬3千公頃農地休耕。元宵節後,北台灣接著進入第二階段限水,不到10天,初春的鋒面即帶來豐沛雨量,暫時解除台灣本島的缺水危機。然而遠在海洋另一端的澎湖,卻不在春雨的拜訪名單之內。

被雨神遺忘的島嶼

配合船期在夜間接上輸水管路。2002年上半,台灣降雨量只有平均值的一半,打破百年紀錄。當時跨部會組成的抗旱小組,如今進入第3個抗旱作戰年,這也代表台灣面對旱象,從緊急救災進入調度管理的階段。去年10月間,已預估澎湖將在11月底缺水,而決定從11月開始送水到澎湖直至今年6月,預計送水70萬噸,動用離島建設基金1.1億。

其實送水到澎湖並不是新鮮事,1998與2000年,政府也曾在乾季送水到澎湖,主要是供給馬公市4萬多民眾使用。

21世紀是水的世紀,環境的開發破壞及人口增加,加速水資源加入有價貨物的交易行列。送水到澎湖,出錢的是政府,受惠的是百姓,以一般水價18倍的價格,保障馬公市民用水無虞。

澎湖成功水庫見底。1973年完工的成功水庫,容量100萬噸,是澎湖最主要的地面水庫。澎湖屬於候鳥、屬於海、屬於風,並不適合淡水溼地的動物生存;人們建造水庫,帶進生物,使一潭死水往湖泊生態系演變。但30年來前所未有的低水位,讓水庫中的生物死亡殆盡,飛鳥遷移他處。這再次見證了水是生命之母,也印證了生命的強韌與脆弱。

為生態保留水源

瓦瑤村小雨蛙。同樣延續著去年的乾季,當嘉南平原1萬多公頃農地,公告休耕停止供水,田間的青蛙們能否有水存活,則得各憑運氣。部分農民自行引灌地下水,滲透到一旁的瓦瑤溝,意外地為青蛙保留了安穩的棲身之所。樹德科技大學通識學院講師莊孟憲,在台南縣官田的瓦瑤村做了3年的蛙類調查,在當地幾乎可以找到所有的平原蛙類、也包括保育類的台北赤蛙。

官田休耕農地。嘉南大圳的興建,為嘉南地區提供穩定用水,使之發展成為台灣的稻米之鄉,形成豐富的農田生態,系孕育出特有的物種。這樣的演變,更顯現人們對於環境及生命的變動其實掌握很大的權利。幾十年來,台灣用水方式朝向集中開發、重新分配,擾動自然環境,已導致台灣生物不是天擇,而是人擇;生態因此跟著顛覆與變化,是必然的結局,只是不知我們是否已有警覺。

台灣過去的用水,都用在生活、生產,忽略了生態。有些國家的用水標的,會訂定百分之幾的水源要用於讓河川維持一定的水流,台灣過去忽視了這部份,未來除了要節約用水,更要重視維持河川的生命力。

生態用水必須謹慎維護。根據統計,世界各國工業用水佔生產成本的2%到5%,在台灣卻只有1%。世界衛生組織估算,民生用水應佔家庭支出的2%到3%,而台灣卻只佔0.4%。提供人民的民生用水是國家的基本責任,然而長期以來卻讓水資源開發及維護管理的成本隱藏在後,喪失了它真正的價值。

台灣能再開發的水源已相當有限,透過以價制量,配合透明公開的監督、評鑑及管理機制,合理的控管水資源,遏止水源需求無止境的攀升,將是現今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