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島:有毒塑膠、拾荒寒冬、逐臭之夫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有毒塑膠、拾荒寒冬、逐臭之夫

2009年02月06日

《有毒塑膠 》

用登山水壺泡一杯熱茶、用奶瓶泡熱牛奶、用塑膠袋裝熱騰騰的麵食、用保鮮膜覆蓋熱湯…這些動作背後潛藏著什麼危險,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又吃進多少毒物?

現代人的生活離不開塑膠,放眼望去幾乎所有東西都跟塑膠有關,但是有些塑膠卻潛藏毒害,這種塑膠在分類上是3號,稱為聚氯乙烯,簡稱PVC。應用範圍相當廣泛,從水管、地板到手套、保鮮膜等等。

我們的島節目預告,《有毒塑膠 》我們的島節目預告,《有毒塑膠 》我們的島節目預告,《有毒塑膠 》

念化工出身的謝和霖,曾經在台塑石化上班長達四年。當年他在生產PVC塑膠原料的仁武工業區VCM廠實習時,親身體會PVC生產過程中對勞工健康的危害。「VCM是PVC的單體,是一種肝癌致癌物,當時老員工都要我們多喝牛奶,怕以後得肝癌,因為很多員工退休後都得了肝癌過世……

《拾荒寒冬》

不論經濟是繁榮或是蕭條,總有一群人,他們的身影出現在每一個被忽略的角落。當景氣蓬勃,他們是剩餘價值最後的受益者,當景氣低迷,他們第一個面臨衝擊。金融海嘯席捲而來,資源回收這一行無聲無息地沒頂,拾荒的阿公阿媽度過最寒冷的冬天。

我們的島節目預告,《拾荒寒冬 》2008年九月,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原物料價格崩跌,廢鐵的價格從1公斤最高22元跌到1公斤3元,廢紙的價格從1公斤最高6元跌到只剩1公斤5角。回收市場崩跌,中盤大盤咬牙苦撐,但基層的拾荒者,卻沒有任何應變的能力。

三重高速公路的高架橋下,是無數拾荒者每天一定要報到的地方。這裡就像一個古物的集散地,也是商品生命周期的終點。透過每一雙拾荒著的手,這些被丟棄報廢的物品重新歸位,迎接下一段再生的旅程。雖然這幾個月資源回收價跌到原本價格的四、五分之一,回收場還是可以看到許多7、80歲的阿公阿媽,為了4、50塊忙碌一天……

《逐臭之夫》

我們的島節目預告,《拾荒寒冬 》相信觀眾朋友都還記得,這些年來,台灣施行的幾個重大垃圾政策。比如說,2003年的「限用塑膠袋政策」、2006年實施的「強制垃圾分類與廚餘回收」和即將實施的「塑膠袋回收政策」。很多人一定很好奇,究竟這些政策是由誰來制訂?毫無疑問的,大家一定都知道答案,當然是「專家學者」。不過,你一定不知道,為了找出支撐這些政策的科學數據,有一群人,他們的工作就是到全台各地的垃圾掩埋場、垃圾焚化場,這些廢棄物聚集的地方,進行研究工作。他們習慣與垃圾為伍,因為他們是「逐臭之夫」。當我們的環境變得越來越好的同時,我們實在應該感謝這一群幾乎被遺忘的研究人員。

我們的島節目預告,《逐臭之夫》垃圾,是人類文明的產物,為了處理這些令人頭痛的廢棄物,卻也常常引發很多的紛爭,因為沒有人喜歡這些垃圾。不過,在台灣卻有一群人,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到處去撿垃圾,因為他們要研究全台灣不同的地區,會產出什麼樣不同的垃圾,它的組成又是什麼?因此,除了必須忍受垃圾的臭味之外,他們還要透過專業的知識與精密儀器來分析這些垃圾,看看這些垃圾當中,究竟藏著哪些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