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的未來》是愛德華.威爾森繼《大自然的獵人》及《繽紛的生命》後,另一重要的生態科普作品。因威爾森已是生態界大師級的人物,他對於生態系因文明發展所產生的影響,自然能以綜觀的角度加以論述。他在書中以實例來討論人類破壞大自然的歷史,談到目前的情勢和存在的危機,以至於未來可能出現的結局,最後則談到他本人對生物圈未來發展的看法、隱憂以及提出若干可行的建議。
這本書最諷刺的地方是,作者所舉的幾個人類破壞的實例,像是夏威夷群島、紐西蘭等地,均是目前「生態觀光」的熱門地點,這些風光明媚、樹林茂密的島嶼,竟然是人類「改造」後的成績,在消滅及大量減少當地的原生物種後,又引進許多外來種及各種疾病,終於造成無法逆轉的改變,這種例子比比皆是。作者指出,人口的不斷成長及對大自然無盡的需求,是地球資源枯竭的主要原因,整本書中令我最震驚的地方是,作者認為中國大陸的環境破壞之主因是中國人太勤奮及太努力去開發資源。這使我想起在高中時,政府曾以「人定勝天」的口號,推動各項大型的公共建設。這些「人定勝天」的「傲人成績」如中橫公路等,現在都證實已造成若干無法彌補的生態浩劫,足見人類的為害實在不淺!作者也指出,中國人的勤奮、過多及不平均分布的人口,有可能會形成黃河乾枯及長江水北運的情形,農業用水的不均也可能是三峽水壩興建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一點倒蠻符合中國大陸的現況。
生物圈的困境,固然與過度的開發有關,但不當的管理造成資源的分配不均,才是問題的癥結。這個問題在中國及台灣特別的嚴重,因為海峽兩岸都希望能「超英趕美」,因此十分重視科技的發展,凡能成為世界第一的,無不投下大筆資金。但相對的,資源運用的管理,雖然從長遠的角度看來,對國家的發展很重要,但因涉及資源的分配及無法成為世界第一的產品,許多學者甚至認為資源管理連「科學」都稱不上,主管其事的負責人亦多非管理的專才。在這種情形下,管理單位在不受重視及經費不足的情形下,自然無法發揮應有的功能,問題一旦爆發,便難以收拾。像是二仁溪的重金屬污染、高屏溪的水質優養化問題等長期無法解決,均是管理上的問題。最近發生的SARS疫情,也是醫療界及行政單位長期以來不注重預防及管理,以致於一旦問題失控,便造成全國付出龐大資源的後果,這些現象對生物多樣性的保存及生物圈的維護,都有十分負面的影響。
生物圈的生命延續,取決於全民的參與,只有全民發揮應有的智慧,認真考慮如何使手上的資源不會枯竭,生物圈才會有未來!也只有當大家認為保持一個良好的環保與保育習慣是應該的時候,地球村的理念才得以落實。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公民教育是很重要的。但目前國人只注重表面成績,而公民教育往往緩不濟急,無法在短期間內展現出亮麗的成績,因此無法受到應有的重視,這種忽視的結果是:常常看見品學兼優的學生亂丟垃圾及環保或是保育的問題常被泛政治化的炒作,或是根本在國家的發展過程中被忽略掉。
作者在這本書中對生物圈意義的解釋十分透徹,他建議人們多親近大自然,也十分符合目前健康的生活方式。事實上,只有生活在大自然環繞的環境中,才能體會出生物圈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固然,減少開發對生物多樣性的保存是有正面的意義,但生物圈也提供了人類所需的許多重要資源,如何開發才能達到永續經營,這才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就和盧梭心中雖嚮往大自然卻無法離群索居一樣,人類永遠無法將生態保育和資源開發分開考慮。
《生物圈的未來》是一本很值得一讀的好書,但許多的觀念均需有一定生態知識基礎的讀者才能了解透徹,因此較適合大學生閱讀。另外,作者傾向於支持崇尚社會主義的基本教義派作風,這一點我無法認同,因為保育觀念若不考慮社會成本支出,或是當地居民的實際需求,只是很理想的為了一個觀念而「勇往直前」,這不但會被人譏評為「冷氣房內的保育」,而且非常容易被政治人物所利用。
幾星期前,筆者的一個學生以「生物多樣性的危機」為題做期末報告,所談的都是快退休的生態界大老之著作。遙想當年他為了落實國內的「生物多樣性保育」不惜四處奔走,大聲疾呼,但僅過了四年,就無人再提及此事,只留下一本本束之高閣的研討會論文集和文章,供人「憑弔」而已,真是讓人有種「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的感嘆,我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育在經濟不景氣之後,就變成了「過去式」而乏人問津!在學生的平板聲調中,我彷彿看到一個年邁但精力充沛的老教授,獨自走向遙遠的前方,那麼的執著,但又那麼的無奈......
生物圈的未來小檔案
書 名:生物圈的未來(The Future of Life)
作 者:愛德華.威爾森
譯 者:楊玉齡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0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