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世界自然遺產的分布,以亞洲及泛太平洋地區最多,如將跨越蒙古(屬亞洲及泛太平洋地區)與俄羅斯聯邦(屬歐洲地區) 的Uvs Nuur Basin自然遺產併入計算,共計有44處;其次是非洲與阿拉伯地區、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歐洲地區,最少的是僅有18處的北美地區。
有別於文化遺產多集中於歐洲地區的現象,自然遺產則多分屬於領土寬廣的國家。全世界擁有自然遺產的75個國家中,以美國擁有12處最多,其次是澳洲11處、加拿大及俄羅斯聯邦各8處、巴西7處,而中國大陸、剛果民主共和國及印度亦各有5處,此8個國家即擁有61處自然遺產,佔了全世界總數的1/3以上。
世界自然遺產的定義與遴選標準
為了提供全球一致性的思維,1972年所訂定的《世界遺產公約》(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清楚指出了自然遺產的定義如下:
一、由非生物和生物型態或類似型態結構所組成的自然特色,從美學或科學的觀點而言,具有世界級傑出價值者。
二、地質與自然地理區域、並可精確標定之瀕危動植物棲息地,由科學或保育的觀點而言,具有世界級傑出價值者。
三、自然遺址或可精確標定之自然區域,由科學、保育或自然美的觀點而言,具有世界級傑出價值者。
為求進一步規範世界自然遺產的提名與遴選,《執行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方針》(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更對自然遺產提出下列四項的具體評估標準;舉凡世界各國具有之重要自然資產,皆需至少具有一項標準之環宇價值(universal values),方可獲選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一、包含最特殊的自然狀態,或是極佳的自然美景和具有美學重要性的資源。
二、呈現出地球歷史重要階段的傑出案例,包括生命紀錄、地形發展上持續進行的重要地理過程,或是重要地理或地形特徵。
三、在陸棲、淡水、海岸、海洋生態系以及動植物族群演化和發展進程中,持續進行之生態及生物重要發展的傑出案例。
四、具有生物多樣性現址保育之最重要及最有價值之自然棲地,包括由科學和保育觀點而言,具有世界級重要價值的瀕危物種棲地。
根據上述的相關標準,世界遺產委員會逐年審查通過新的世界自然遺產,於1978年首批通過審核的自然遺產有美國的黃石國家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厄瓜多的加拉巴哥群島(Galapagos Islands)、加拿大的納哈尼國家公園(Nahanni National Park)及衣索匹亞的塞彌恩國家公園(Simien National Park)等四處。
亞洲與泛太平洋地區的自然遺產
若以地理區域而言,亞洲與泛太平洋地區是目前世界上自然遺產數量最多的地區,也是瀕危遺產(World Heritage in Danger)較少的地區。整體而言,本地區擁有自然遺產的國家有15個,共計有44處的自然遺產,其中以澳洲、中國大陸、印度、印尼及日本等國的自然遺產數量最多,而列名瀕危遺產的只有一處,印度的曼納斯野生動物保護區。
這些自然遺產當中最負盛名的有澳洲的大堡礁、弗雷澤島(Fraser Island)、大藍山(Greater Blue Mountains Area);中國大陸的黃龍、九寨溝、武陵源、三江並流、四川大熊貓保護區;印度的卡濟蘭加國家公園(Kaziranga National Park)與山達爾本斯國家公園(Sundarbans National Park);印尼的科摩多國家公園(Komodo National Park);日本的白神山地(Shirakami-Sanchi)知床半島(Shiretoko);馬來西亞的穆魯山國家公園、神山(京那巴魯山)國家公園(Kinabalu Park);尼泊爾的薩加瑪莎國家公園(Sagarmatha National Park)、皇家奇旺國家公園(Royal Chitwan National Park);紐西蘭的堤瓦希普納慕(Te Wahipounamu),以及越南的下龍灣(Ha Long Bay)等。這些自然遺產的特色十分薈萃,並廣泛的分布於所屬的泛太平洋地區、東亞及東北亞地區、中南亞地區、南亞及東南亞地區,成為世界自然遺產的一部分。
※ 本文摘錄自中華世界遺產協會出版之《波斯文明大旅行》。
※ 本文不適合網站CC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