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媽媽──陳慈美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人物

環保媽媽──陳慈美

2000年07月27日
編輯室彙編

一位擁有物理、神學雙碩士的媽媽-陳慈美,喜歡物理、期待對生命熱情與光彩的她,超越專業領域獻身環境關懷理念的推動,落地生根工作室與台灣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於1999年舉辦「與綠色人物對話」系列講座,其中一場邀請陳慈美分享其生態關懷之旅,感謝居於台中的義工王翠菱撥空整理錄音記錄,以下就透過文字來認識這個理性與感性兼具的『環境關懷者』。

●陳慈美NANCY TZU-MEI CHEN小檔案

 現職:生態關懷者協會/原「台灣生態神學中心」(TAIWAN  CHRISTIAN ECOLOGICAL CENTER)秘書長

學歷: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
   美國南加州大學(USC)物理碩士
   中國神學研究院(CGST)道學碩士

經歷:中原大學助理校牧
   聖光神學院、中華福音神學院兼任講師
   中原大學(CHUNG-YUAN CHRISTIAN UNIVERSITY)共同科講師
   生態關懷者協會理事長

相關著作:
編寫《好管家環手冊-生態、信仰、生活的結合》永望1992
  《看顧大地-參與建立台灣的土地倫理》人光1996
翻譯《俯仰天地間-從聖經看環保》校園1995
  《生態公義-對大地反樸的信仰反省》地球日1996
發行〈生態神學通訊〉月刊(1993年12月1日創刊)

參加國際環保會議:
1.東南亞地區森林會議(1993.5)馬尼拉
2.亞太地區森林會議(1994.2)漢城
3.東南亞森林大學研討會(1997.6)大阪

參加國內學術研討會:
1.台灣的文學與環境研討會(1996中正大學)
2.環境價值觀與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1997成功大學)

第一屆永續台灣報導獎第三名(1998.8.1)
特獎作品名稱:「生態時代新人生觀----環保媽媽的生態反省」

●踏入環保工作

專攻物理、神學的陳慈美,『生態』這個字彙對於尚未踏入環境工作之前的她而言,仍是個陌生的的名詞,從『不關心』環境、『不清楚』環境問題、生活受環境問題威脅而『不知所措』的「三不」,種種的生活體驗與追求理論基礎的動機,讓她開始踏入環境工作的路程…

@生活的體驗

她是個全職的家庭主婦,全心照料四個孩子健康的成長,是最重要的任務與工作;在這樣的過程中,看著天真的孩子外出散步時,大口的吸進污濁的汽機車廢氣、質疑自己做出來的菜是否含有重金屬、不清楚喝的水、吃的蔬果是否含有殘留化學殘留物等等疑惑,體認到環境對家人健康的威脅...

對於孩子無法在無污染的環境成長,對於環境對生活的威脅,感受到強烈的無奈以及對子女的愧歉。

@加入主婦聯盟

從生活的體驗中、站在關懷家人健康的起始點。1991年她加入主婦聯盟,是踏入環境工作的重要關鍵,而加入主婦聯盟初期所追求的是『對一個媽媽有實質幫助的知識』,例如生活環保小常識等概念。為試圖解決生活中的疑惑,開始閱讀生態、環境等相關書籍,期待能從書中解決心中對環境問題的疑惑與解答。

陳慈美在閱讀的過程中也曾感到無法滿足,對自然之美讚嘆的文章總是多過於理論基礎的書籍,她所追求的並非精神上的思考方式,而是能解決心中對自然現象疑惑的理論基礎;國內既有資料的閱讀並無法滿足她的求知慾,於是透過友人購買西方生態環境理論資料。將近10年探討哲學性、理論性的過程,從對環境的認知從零開始,一直到對環境工作的推動與理念的推廣。

@啟蒙人物

踏入環境工作過程中有三個重要啟蒙人物,讓她更進一步瞭解台灣這片居住的土地;而李奧波的書是影響她繼續探究土地倫理的起始…

陳玉峰-帶領她第一次深入台灣的森林,探究土地資源的豐富與台灣森林的美;閱讀陳玉峰撰寫的『台灣綠色傳奇』一書,讓她更強烈感受到台灣森林所遭受的迫害與土地倫理的淪喪,在淚水中讀完這本書,也同時決定為這片土地出一份心力。

林俊義-林俊義教授具生態領域專業背景,透過林俊義教授的書,她開始理解生態學的基本理論與關係,對於往後閱讀相關的生態學文獻有極大的幫助。

楊憲宏-楊憲宏是位記者,透過他深入報導的紀錄中,理解更多的環境問題。

李奧波-第一本閱讀李奧多的書是『沙地郡曆誌』,對於翻譯版本字詞的不解,她託人從加拿大寄回原文書,也受第七個章節所談關於土地倫理的部分影響最深,人與環境關係的探討與思考吸引她,她找到這個領域中可以著墨的部分-『土地倫理』。

●環境關懷工作的傳播與推動

從事環境關懷工作的傳播與推動,主要是從教會發表專刊開始,並於1995年開始在中原大學教授『土地倫理』課程,以及成立生態神學中心,共有三個重要階段:

@教會工作

透過閱讀,她對土地倫理產生極大的興趣,也開始思考該如何參與環境關懷工作,她評估自己擅長及能提出貢獻的部分就是閱讀與發表文章。
從小在基督教家庭成長,祖父母五代均是虔誠的教徒,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與教會有很深的淵源與關係;於是她開始透過教會報紙發表環保教材性的文章,期望能透過教會影響社區,由社區影響大眾。透過教會報紙的傳播,遠在耶魯、密西根大學就讀的學子主動與她聯繫,希望共同為環境盡一份心力;因此,她的環境關懷之路有了更多的伙伴與義工朋友。

@成立生態神學中心

在這一群海內外義工朋友的協助之下,1992年成立台灣生態神學中心,大夥四處演講散播環保理念、持續在教會發表文章;至1998年正式成立『生態關懷者協會』由她擔任理事長,這期間由『環境關懷』轉變為『環境運動工作者』。

@於中原大學傳授『環境倫理』課程

原在中原大學教授物理及人生哲學兩門課程,由於對環境生態觀念的轉變,期待將『環境倫理』探討過程中獲得的喜悅分享給更多的學生,她將閱讀中所得到的觀念、發表過的文章等彙整成冊,正式提出『環境倫理』課程教學計畫,也獲得學校同意於1995年開授『環境倫理』通識課程。

教學過程中所重視的是學生逆向思考、獨立思考的方式的建構與養成,以及內在價值觀的養成。因此她談的不僅是西方理論研究的基礎、環境問題的探討等,更強調土地與人的思考、人與自然互動的關係、傳統與現代的批判等思考性的教學方向。

●理念與堅持

不同於台灣本土環境工作者,陳慈美著重西方環境哲學、環境脈絡的探討,西方環境哲學常提到的思考人與地球的關係、探討地球存在的目的、自然環境對人的影響、人如何改變自然環境等,也成了她思考的課題,透過這些反覆性的思考過程,漸漸尋找到長久以來她心中的種種疑惑,這也是她堅持於西方環境哲學探討的重要因素。

@理念

  1. 環保的推動是一項文化改造運動。這也是一個生命改造的過程,需要透過生態、環境、人文、藝術、科學等各領域的人才共同推動。
  2. 人與環境是共生共榮的關係,人無法遠離自然。
  3. 本土化的危機在於將本土事物的神聖化。應該『站在舊有傳統立場 上,接受被批判過後的現代』,而非一眛堅持傳統批判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