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山坡地的開發指標就是山區道路。台灣山區的道路網由產業道路、農路及林道等道路系統組成,其綿密程度超乎一般人的想像。按照2004年的統計資料,台灣山區四公尺寬以上的產業道路與農路總長度達到8,550公里,相當22條中山高速公路的長度,這22條粗製濫造的道路,是中央及地政客合作的產物,用來收買偏遠地區的選票,他們綿綿密密侵入山林,帶來台灣山區的生態浩劫。
首先,這些在山坡地開闢的產業道路,都是由縣市鄉鎮甚至於私人闢建,甚至於違法闢建。它們不但沒有合理的設計標準及施工規範,也沒有詳細調查當地的水文、坡度、地質等環境條件,在施工過程中,任意改變原有地表逕流的流路,甚至佔用河川行水區,破壞山間水路,徹底改變山區水文地文。每當豪雨來臨,新的地表逕流到處流竄,行程沖蝕溝,嚴重者甚至造成土石流。
其次,山區產業道路沿著山坡開挖,必定切割原本穩定的岩層結構,破壞地質的穩定性,即使施作駁坎及擋土牆,但受地質不穩定內部應力的作用,雨水滲入後,岩土層間摩擦力降低,坍方落石極易發生。
第三,所有廢土幾乎都是直接傾倒到山溝水路,一但遇到大雨,廢土與坍方土便行成土石流,排山倒海衝向下游。
最後,山區產業道路不當開挖,除帶來沖蝕、崩塌、土石流外,也「引清兵入關」讓農業、觀光及住宅上山,讓大型重機具及車輛長驅直入,引來強力的濫墾、濫伐、濫建大軍。許多地質不佳以及不適合開發利用的土地,都被農林砍除森林,種植經濟作物。這些農作物的生產不但須使用大量的農藥,污染了河川、土壤及地下水,更嚴重的是改變水文地文,讓水土無法維持正常的平衡狀態,於是沖蝕、山崩及土石流事件不斷上演。
假如你要參觀最戲劇性的一條路,我會介紹力行產業道路,走過一遍,保證你會心如刀割。沿著力行產業道路,走過翠巒、華岡、褔壽山、梨山部落,這些原本難以到達的高山地區,如今全部都變成了高麗菜園及果園,舉目所見盡是光禿禿的山頭,甚至於還不時可以看到放火燒山的奇景。無論在地質、坡度或落差,力行產業道路均以惡劣聞名,這條道路永遠是不斷在修,也不斷被沖毀,沒完沒了。災修永遠追在災情的後面跑,年復一年,惡性循環。如果你還認為這是泰雅族原住民為了糊口,不得不從事的維生農業,那你就錯了!這些菜區和果園其實都是台中及宜蘭來的平地人。把土地「綁」給平地人之後,原住民只能淪為農場工人,或抗爭政府山林政策時的有力道具。
國人全體不但必須為這些山區付出極高的社會成本,住在山上的原住民也付出極為慘痛的代價。平時看來安全的道路,把他們的生命和財產引誘到風險越來越高的山區。一旦豪雨來臨,不斷延伸的道路就將他們帶入險境,並讓整個社會陷入歇斯底里的土石流恐慌。
國土復育小辭典 |
◎ 何謂「道路減量」?
高海拔山區及中海拔山區禁止新闢及拓寬省道、縣道及鄉道,現有道路等級不得提昇。但+B12經行政院專案核准者,不在此限。,以減少既有運輸對環境敏感地區之破壞。災後復建符合特殊情形者,中央得予補助。 限制大型機具、大型車及私人汽車進入,並得設哨管制及以適宜之運具提供接駁轉乘。
|
這些山區道路其實最主要的閉關者就是各級政府。本人不斷透過各種機會,強調在山區造橋鋪路其實是造孽,而不是功德,呼籲中央各部會及地方政府,放下屠刀、拒絕繼續開路施小惠。所幸這一個看似激烈的主張,已經逐漸受到認同,現在除一定規模之聚落的聯外道路外,政府不直接或間接補助任何山區產業道路的修護、拓寬及新闢,並於災後復建補助項目,剔除那些應該逐步廢棄的產業道路,不再修復,其目的是要讓山區開發強度逐漸降低,讓自然休養生息。
但是,開路畢竟是弱智民代唯一能夠想到的地方發展工具,全民必須支持政府的決心,才能抵擋地方政客的壓力,才能把推土機趕下山,保障台灣的高山生態及山區原住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本文選錄自經建會出版之《悲歌美麗島》
※ 「國土監測通報系統」測試版起跑,歡迎各位守護這片土地的讀者們,一起來Watch our land!進入通報系統:http://land.e-info.org.tw/t1/issue?@template=i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