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訪科學家的實驗室「認識土石流」 | 環境資訊中心

拜訪科學家的實驗室「認識土石流」

2010年04月17日

主辦者:教育廣播電台《自然筆記》主持人范欽慧

終於,今年的拜訪科學家實驗室活動又開始進行了。我今年安排了一系列關於災難的研究主題,這個月份我們要去拜訪專門針對土石流進行研究的地理學家- 林俊全教授。他針對台灣的土石流進行了非常多年的調查與研究,這次我們要去台大地理系,透過三D的影像建構,讓我們對小林村的土石流發生的前因後果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對台灣整個防災的預警研究,有更多的認識。所以請你一定要跟著我們一起去拜訪科學家的實驗室,讓我們一起認識台灣的土石流。(接下來我們還有氣候變遷、地震等主題,即將登場)

集合地點:台大地理資源學系http://www.geog.ntu.edu.tw/introduction/map.html
報名專線:02-23880600#154

科學家背景:http://www.geog.ntu.edu.tw/faculty/jcLin.html

林俊全教授

學術經歷
英國倫敦大學地理學系博士 (1991)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系碩士 (1986)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系學士 (1981)

個人簡介與研究領域

英國倫敦大學地理學博士。1991年回到台大地理系服務。早期主要從事有關邊坡沖蝕的研究,包括火炎山的礫岩邊坡沖蝕與泥岩的沖蝕現象之研究。研究的工具主要是野外觀測與實驗。早期利用資料記錄器與感測器,長期觀測邊坡的沖蝕現象。有關研究工具的研究,近年則發展至監控的研究。後來參與國科會長期生態研究群,1996年開始從事福山的小集水區的泥沙沖蝕觀測研究,瞭解小集水區的沖蝕特性與颱風的關係。有關環境監測的研究,則是十多年來沒有間斷的。

一部份工作是提倡地景保育工作,希望能喚起國人對生態棲地與地景的保育的關注,定期調訓政府部門有關承辦人員,出版地景保育通訊半年刊達24期(12年),同時有多項海報等宣導成果。目前地景保育的課題,也已經納入高中地理課程的一部份,希望能繼續引起更多國人的重視。另外在推動地景保育工作上,也希望能繼續推動地質公園的經營、管理。

災害的研究部分,主要源自1996年的賀伯颱風風災,以及1999年的九二一集集地震。這些研究慢慢引導邊坡沖蝕、集水區沖蝕的研究,到更多以災害為導向的研究,尤其是以陳有蘭溪、大甲溪與大漢溪的研究區為主。研究方法上,也廣泛利用遙測、航空攝影測量方法,希望能建立長期研究的基礎。

與國外的合作方面,主要是英國、德國、日本、義大利與中國大陸。英國方面主要有三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 Durham University, Bath Spa University。研究的方向主要是崩塌的研究與航測技術的研發。與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的合作,主要是台灣高山冰川與古氣候的研究。同時也在南湖大山上設立一個高山氣候觀測站。為來將繼續三年的合作,處理有關高山的氣候變遷與泥沙輸沙及地形變遷的研究。與日本(神戶大學、東京大學、京都大學、金澤大學)、義大利(Padova University, Modena University)、中國(南京大學、雲南大學、成都理工大學) 方面,主要都是透過研討會、互訪以及個人的接觸,進行有關議題的合作研究與討論。在可見的將來,與北愛爾蘭Queen's University有關風化的研究,是研究室的主要任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