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北部的珊瑚礁魚類-稻氏天竺鯛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北部的珊瑚礁魚類-稻氏天竺鯛

2001年01月01日
作者/攝影:邵廣昭

為天竺鯛科的魚類,俗稱「大面側仔」。天竺鯛是典型夜行性魚類,也就是白天在礁縫或岩洞中休息,到了黃昏才開始外出活動覓食,所以它的眼睛較大,身上也沒有太鮮豔的顏色。天竺鯛是岩礁區夜行性魚族中最龐大的一群,和白天的雀鯛正好相反,他們共用岩礁的棲所,也就是同一個隱蔽的場所,白天是天竺鯛住,晚上則換成雀鯛休息,充分利用岩礁內有限的棲息空間。像這樣在棲所空間或是食物資源上的有效分配利用,是珊瑚礁何以有這麼多不同種類和數量眾多的魚兒可以共同生活在一塊狹小礁區的主要原因。

稻氏天竺鯛的形態特徵是它的體側有四條褐色窄縱帶,尾柄有圓黑點,很容易辨識,體長最大可達10公分。它的幼魚較成群,而成魚則平時都是單獨或是三兩小群在礁洞中休息,夜間則出來在礁區四周覓食底棲甲殼類的小生物。它的分布可從低潮線一直到數十公尺的海底。天竺鯛和吳郭魚一樣均有口孵卵的的習性,也就是公魚會用可去接住母魚產的卵塊,放入口中孵化,直到小魚孵化出來較能躲避敵害為止。所以有時如果看到天竺鯛的下巴像戽斗一樣膨大,就代表它正在進行口孵。它的世界地理分佈從日本到台灣一帶,在台灣以北部數量較多,南部海域則較罕見。

稻氏天竺鯛常獨來獨往,只有在交配時才成雙成對 (邵廣昭攝)

這尾下巴微突的稻氏天竺鯛應是其公魚正在進行口孵 (何林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