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21日,大地震創造了台灣形狀的大潭仔。幾年後,潭裏自成生態系,孕生了漫天飛舞的蜻蜓。我心想,隔年一定要備妥相機和圖鑑,好好認識蜻蜓,仔細觀察蜻蜓。隔年,幾乎見不到蜻蜓,我的盼望落空。又過了一陣子,我看見一群心地善良的人,在潭邊舉行放生儀式,買來的牛蛙和土虱,合計近百隻,放進了潭裏。我當下明白,這兒已成了放生池,在「善良」的儀式下,牛蛙與土虱,成了飢狂的餓魔,將蜻蜓的稚蟲水蠆,全數吞入肚中。
大潭仔的上空,已經好些年沒有成群的蜻蜓漫飛了。潭邊,是偶爾可見的放生者與經常可見的釣客。在這樣特異的情境下,放生者成了殺生者,釣客反倒成了水蠆的救星。
在大潭仔的下游,有一直徑約5公尺、深度1公尺的小池塘。塘裏,可見蜻蜓。蜻蜓的數量和種類並不穩定,因為供應池塘的水時斷時續,不過,今年甚佳。甚佳的供水,讓池塘顯得清澈見底。蜻蜓飛來,爭地盤,求偶,交配,產卵。
我在2010年06月19日,晴朗大熱天的上午10點鐘,走過池塘邊,被幾隻飛掠水面的蜻蜓、豆娘給吸引住了。我決定不再前行,坐在塘邊,靜靜等待著,觀看著。我知道,如果我想多看一些昆蟲的生態行為,我就不能滿足於只拍幾張照,或者滿足於只得到昆蟲清晰的影像。我必須坐著,像一株植物,除了偶爾隨風的晃動外,最好將屁股紥根在地上,寸步不移。
當我像一株植物在塘邊紥下根系的那一刻,蜻蜓豆娘全飛了,祂們拒絕了我的友善。或許友善的心,昆蟲並不容易感覺到,我顯然需要投入更多時間去取得祂們的信任。風,將周遭植物的氣息帶向我,讓我一點一滴累積屬於池塘領地的氣味,炙熱的陽光,將我自身的氣息,慢慢蒸散,漸漸,我有幾分植物的氣質了。漸漸,蜻蜓豆娘的飛舞,舞進我伸手可及的範圍了。漸漸,我可以舉起相機,對焦蜻蜓,對焦豆娘,拍幾張照片。
幾對身形纖細的弓背細蟌(Pseudagrion pilidorsum),由紅了眼的雄蟲,以腹末的攫握器,牽著青了眼的雌蟲,在池塘上空,輕,慢地飛浮著。離我坐的地方不遠處的池塘裏,長著幾株植物,弓背細蟌夫婦倆喜歡在上頭歇腳。
我看著歇腳的弓背細蟌倆離我那麼近,心中突生喜悅,我想,祂們真把我當植物了。突然,雌蟌領著雄蟌,開始慢慢往水裏沉。雌蟌的腹部末端,往植物的莖部一點,顯然,產了一顆卵,這顆卵是嵌入莖肉裏?還是黏覆在莖表面?我想,我的視力不夠好,無以確認這一微細。卵,配合著雌蟌腹末一弓又一弓的下移,從莖的上方往下分布。一弓,雌蟌的腹部沉入池水;再一弓,雌蟌的胸部沉入池水;又一弓,雌蟌的頭部沉入池水;再一弓,攫握著雌蟌的雄蟌也隨一弓又一弓的步伐漸漸地沉入池水裏。在池水裏,祂們待不久吧,我想。
我想,我錯了!我沒想到弓背細蟌倆竟可以在水裏待那麼久的時間,足足有十數分鐘長。待在水裏這麼長的時間,怎麼呼吸呢?我知道蜻蜓豆娘的稚蟲,水蠆時期,雖然是在水裏生活,但是成蟲後,祂們幾乎就完全地待在陸地上,呼吸空氣為生。沒想到弓背細蟌竟可以達到真正水陸兩棲的境界,這是令我非常羨慕的能力。試想,如果我不必背著氧氣筒就可以潛入水裏數十分鐘,多麼美妙啊!輕易地,我就可以一覽海底世界的繽紛生命,何等精彩的生活呢!
後來,我看到一些弓背細蟌夫妻倆,並不一起潛入水中產卵。雄蟌只在水面上的葉端守衛著,雌蟌自行潛入水中產卵。我試著趨近,雄蟌並不勇敢,飛走了,雌蟌則繼續產卵。為什麼有些雄蟌願意緊緊牽著雌蟌一起潛入水裏產卵,而另一些雄蟌卻只想待在水面上護衛,讓雌蟌自行潛入水中產卵呢?
觀察過程裏,在一對弓背細蟌夫妻倆皆潛入水中產卵後,飛來了另一對弓背細蟌,雄蟌只願待在水面上護衛,讓雌蟌獨自潛到水裏產卵。這是我的幸運時刻,只要一張照片就可以將兩種類型捕捉在同一畫面裏,於是,我拍了下面的這一張照片。
上頭這張照片裏,待在水面上的一隻雄蟌,正護衛著水裏最上的那隻雌蟌。再下去的那一隻是另一雄蟌,雄蟌牽著一隻被葉片擋住但仍可看見完整翅翼的雌蟌,這隻雌蟌正在產卵。
原來,只有當我化成一株植物時,我才能非常親近地去觀察昆蟲。然而,是否已化成一株植物,必須要取得昆蟲的認同。要昆蟲認同我是一株植物,我發現,我必須要付出的是:時間與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