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山今昔─前山公園、後山公園、苗圃之旅(十七) | 環境資訊中心
《陽明山之旅》

草山今昔─前山公園、後山公園、苗圃之旅(十七)

2002年01月11日
作者:陳世一

◎本土化公園的省思 (上)

後山公園的花鐘在迴旋的小徑上,邊走邊看邊談,女兒似乎比較能夠去發現這個公園的精神了。

「為什麼我們需要建公園呢?」女兒問。

「妳終於『問』到重點了。人類因為文明的發展和都市型態生活方式的盛行,逐漸疏離自然,因而,在都市就建立該地人們可以遊玩休憩的仿自然環境的公園,後來,在因應產業開發而生態環境破壞日益的情況下,國家公園的概念就在先進國家被提出,以大面積的範圍來保護自然環境為主,兼具提供人們觀賞、保養與休閒的功能。所以,基本上這兩種公園的目標是不一樣的,我們一定要先掌握公園存在的根本價值,才能進一步討論公園隨著各種文化和生活習慣衍生的各種不同型態。」

女兒點點頭,同意的說:「那你認為這個公園建得好不好?」

「我覺得在這裡建中國式的庭園,簡直是畫蛇添足,而且手法也太粗糙了。因為這裡本身地形的特質就是天然的緩坡地,本身就很自然,再加上一些人工的設施,非但沒有增添模擬的自然,反而妨害了原本的自然特質,變得太人工化了。倒是前山公園的地形較合適,感覺較好。」

「我們的看法都一樣,太人工化了,我還以為你很欣賞這公園呢!那西方式的庭園呢?」女兒高興的說。  

「以前我住美國洛杉磯時,常去杭廷頓圖書館,裡面就有很多主題花園,有東方風格的禪園,有草原型態的澳洲花園,也有以玫瑰花為主的歐洲花園。西方傳統的庭園比較強調規則和對稱,線條筆直、視野寬闊,步道寬大,有強烈的圖案之美。」

「那你比較喜歡哪一種花園呢?」女兒問。

「我覺得一個地方的花園營造,最好要符合那個地方的地理個性,再配合那個地方的文化風貌,才能造出最有自然與人文風格特色的美麗花園。所以,我們看日本殖民台灣時,在陽明山留下櫻花和大屯國立公園設計的種種,國民政府來台後,又將中國那一套文化模式搬過來套在陽明山頭上,而台灣文化的主體性何在呢?再看台灣的地理特色,台灣的地勢山高、水深、流急,地勢多變,充滿了各式的、大小風景,且森林密布,和中國江南的平原或日本大島的地理風貌迥異。在台灣,我們當然可以有中國式或西方式的庭園,但我們更應該思考、建構和追求屬於台灣主體風格的花園。」

本文轉載自「陽明山之旅」,陳世一著,晨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