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育軟絲15年 傳遞海洋疼惜心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復育軟絲15年 傳遞海洋疼惜心

2011年08月24日
本報2011 年8月24日台北訊,林琳報導

「沒有魚類的海洋,就像花園裡沒有蝴蝶一樣,花再美也無法襯托出來。」這是從事海洋生態復育長達15年的郭道仁,發願復育軟絲的信念。

本照片由「軟絲復育計畫」郭道仁提供

贊助「軟絲復育計畫」為期兩年的群益金融集團,最近展開「生生不息、關懷海洋」系列活動, 23日舉辦第一場影展,透過郭道仁與公共電視導演柯金源合力拍攝的紀錄片〈產房〉,傳遞一段海洋復育的故事。

長期推動山林、海洋與溼地保育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中心主任孫秀如表示,台灣人工魚礁發展超過30年,但是,台灣漁業資源仍舊枯竭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且近來在珊瑚礁區投放電線桿礁和鋼鐵礁對海洋生態系的傷害, 引起保育學者和民間團體相當大的質疑。

郭道仁於1998年至馬來西亞潛水,發現當地海域以椰子葉製作成浮魚礁,引來數萬隻軟絲聚集依附及產卵。因而開始構思於台灣東北角金沙灣,以桂竹叢復育軟絲;於是開始號召一群志工,上山砍竹子並將其綁成一捆捆「產房」,再帶到距岸數百公尺的海中替魚類蓋「社區」。

經過數日,軟絲開始出沒於「社區」,更在竹叢間產出一串串晶瑩剔透的白色卵包。

本照片由「軟絲復育計畫」郭道仁提供

郭道仁展開復育軟絲十多年的工作,其間需跟捕撈者鬥智、和颱風相抗,他亦樂此不疲。他以多年在國外潛水的經驗,發現漁群豐富的地方,都是因為劃設了保育區,才能生生不息;呼籲政府應採取「限魚、限方法、限時間」的捕撈原則。

聽眾Rain表示,魚不會排斥人類,人類怎能不好好珍惜這些美麗的軟絲構成「卵樹銀花」,感謝這世界總有一群人默默地為保育付出,給他們大力的鼓掌。黃炫豪補充,〈產房〉紀錄片讓人們需重視海洋環境的改變。黃美玲表示,人為汙染、環境破壞,讓生態產生變化、物種數量驟減,唯有靠大家的力量讓生物復育。

談及現今軟絲及其他魚類是否可食用的議題,孫秀如表示,海洋魚類逐年銳減確實是現今所面臨的問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歷年實施珊瑚礁體檢時,常可見到許多珊瑚礁覆蓋率高的地方卻不見魚群。她建議民眾應正確地挑選可食用的魚類,並適量的食用海鮮,當然,漁獲的捕撈方式對海洋生態的影響,更是需要關切。

為讓大眾了解當今海洋魚類迅速驟減的原因,「生生不息、關懷海洋」系列活動8月29日將舉辦第二場影展,播放〈魚線的盡頭〉,透過英國記者的調查報告,深度探索科學家大膽預測全世界將於2048年面臨無魚可吃的真相。